“改善”已經成為當今制造業生產管理中高頻率出現的詞語,對制造型企業的各層級管理者來說,改善能力也是必備能力之一。本管理學家今井正明曾經給生產管理下過一個定義:管理就是維持與改善,可見,在制造型企業里,管理者能夠維持現有狀態,質量能達標,產量能交的上貨,生產上不出大問題,這些充其量也只是把“維持”的工作做好了,而“改善”則需要不斷在“維持”的基礎上尋找問題及問題解決后帶來的改善空間,不斷提升現場的管理狀態;
現場改善的出發點一定是圍繞現場的“問題”解決,所謂“問題”是指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根據這個定義,現場的問題會隨著你期望的不斷提升而顯現出來,那么圍繞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其實就是我們理解的“改善”過程。在這個“問題解決”過程中,日企經常會提到“三現主義“”兩原原則”,很多人通常會從字面意思理解,即:“現地、現物、現實”“原理、原則”;人為這些都是字面理解的意愿,都是對問題解決過程的一些總結。其實,針對三現主義與兩原原則還應該有更深入的理解,起碼要以解決問題的邏輯關系將這5個詞語串聯起來,并且能夠理解在不同的環節需要注意的事項;
三現主義中,“現地”與“現物”是比較好理解的,其實就是通常大家理解的“到現場去,看發生問題的現物”,那么這個過程是為了什么呢?其實是為了第3個“現”,到現場去,看現物,是為了了解“現實”,“現實”也可以理解為我們通常說的發生問題的真實情況或根本原因。那到了現場,看了現物,是不是就能夠知道現實了呢?顯然不肯這么容易,一定是要經過一番分析驗證的,那么“兩原原則”其實就是在分析驗證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原理”是指事物運行的基本原理,其實就是發生問題的環節是如何運行的,產品上有哪些物理或者化學變化,只有清楚知道當前環節的基本流程內容,才有可能在分析問題時找準方向。“原則”可以理解為“規則”或“標準”,即在此環節按照“原理”規定的流程運行之后判定其結果的依據,“原則”是問題能夠被清晰定義清楚的前提,如果對本環節的“原則”把握不清,那么對“問題”的定義有可能都是不確切的,所以當解決問題之前要弄清楚問題解決的程度如何判斷,只有這樣才能驗證后續改善過程中的方法措施是否有效。所以兩原原則是在尋找解決問題答案前的出發條件,他的應用一定是與“三現主義”相結合的。
在基層管理者的日常管理中,我們不能苛求每一個問題都能夠按照“三現主義”“兩原原則”來展開改善活動,但是我們至少也有這些基本意識,否則,我們發現與改善問題的過程就永遠都只停留在“拍腦門”“憑經驗”的階段,一線管理者的能力也得不到充分且必要的鍛煉。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