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中有一位公司的董事長講過這么一句話,說從那個改革開放到2015年左右中國企業的80%利潤增長來源于規模的增長,只有大約20%來源于管理的提升,但進入21實際20年代企業的發展要靠管理的提升,我是非常認可這位管理者的評價的,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管理者意識到精益生產在企業運營和管理中的作用,也有意識在公司內引入和推進精益生產的落地,但推進一段時間后發現并沒有達到期望的狀態,然后就懷疑精益生產到底能不能給企業帶來改變,那么到底是精益生產體系本身有問題還是公司的推動出現了問題呢?
我認為在引入精益生產前要對效果能有一個清晰認識。眾所周知從20世紀50年代豐田開始構建自己的精益體系到80年代精益生產概念的提出用來30年的時間,一家從零開始想在短期內達到一定的高度是很困難的,所以在引進前要想明白想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同時要有一個中長期的規劃;另外要明白人的習慣也是難改變的,要想在短期內改變人的行為、思維意識是很難的,這種轉變需要長期的宣導與文化傳遞,鑒于此對公司引入精益生產的過程有如下思考。
一導入點的選擇。我認為如果想深入推進精益生產導入點的選擇非常關鍵,著眼點選擇不好很容易適得其反引起員工的抵觸情緒,所以我建議選擇能讓員工切實感受到改變的點著手推進,比如員工感受到疲勞強度降低了,收入增加了或者他們的工作簡化了等等,有了好的開端就等于建立了員工對精益的信任,為持續推進掃清思想障礙。
二人員的選擇。剛開始導入建議選擇思想開闊的人員,任何方法工具歸根結底都是人在執行,學習精益的方法工具不是關鍵,讓員工從思想上發生轉變才是關鍵,精益的觀念我認為就是一個字“變”。我們聽到太多這樣的聲音“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的”,可怕的不是問題解決不了而是不把問題當問題。
三公司的引導。既然要推進精益生產那么就要有相應的宣傳與引導,當員工有了一定的改善公司不要吝嗇于褒獎,有形或是無形的褒獎都會給員工帶來很大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及其所帶來的主動思考與改變是無法形容的,甚至能起到星星之后可以燎原的作用。
第四持之以恒的關注與推進。要想讓精益思想滲入公司文化中除了引導還要有持續的關注與推進,這是實現全員參與的關鍵,而要達到這各目標不是一年兩年就可以的,持續的宣導與關注才是構建文化元素的重中之重。
以上是鑒于很多公司引入精益生產失敗作的一些思考,每個公司面臨的顯示不同思考的角度會有些許差異,但既然決定出發,堅持走下去才是關鍵。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