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在一個企業調研的時候,企業老板問了一句話:“張老師,您覺我們現在導入精益生產管理,合適嗎?”。在項目前期溝通或調研階段,這種類似的問題經常被企業老板或企業高級職業經理人問起。
通常,這類疑問源于這兩點:一是因為老板的朋友圈里都在做精益,不做不入流,但做合適不?二是因為高級職業經理人只有進行一定的企業變革才能出成績,才得到老板的認可,但做變革,就會有風險,風險有多大,會否把自己先革掉呢?因此,借此機會來淺談一下個人觀點。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精益,只有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才能明白它的價值。精益是以早期工業工程專業理論為基礎,主要通過福特與豐田兩大汽車數十年的不斷自我實踐、互相借鑒與總結創新,在20世紀90年代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詹姆斯P.沃麥克(James
P.
Womack)等多位專家,對豐田汽車的生產方式進行研究后提出的,它包含了一些原理原則、實施方法與分析工具等(詳情可翻閱相關書籍或聯系北京冠卓咨詢)。
其次,要弄清楚精益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清楚了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談合適不合適的問題。英文原文用“Lean”,用來形容“瘦且健康的”;中文取自“精益求精”,用來表達“已經很好了,還要更好”。對象是企業的話,可以理解為一個已或想把人財物及其管理都發揮到極致的企業,還在不斷自我超越或追逐標桿,而極致可從好品質、低成本、快交期、更安全、高士氣來體現。基于這個理解,精益常以消除肥肉(七大浪費)為切入,來讓企業先“瘦”更“精”,所以只要企業還活著,導入精益沒有時間上的早與晚,只有老板或高級職業經理人的知與行和取與舍(詳情可翻閱相關書籍或聯系北京冠卓咨詢)。
最后,應該將“現在導入精益,合適嗎?”換成“現在導入精益哪個模塊,合適呢?”。在導入模塊上做取與舍,找一兩個企業當前的痛點,逐步把精益的通用理論作用到企業的特殊環境上來。可從這幾個方面來選取:戰略部署、提效降本、快準交付、人才育成、現場管理以及六西格瑪,作為實施精益的起步點(詳情可翻閱相關書籍或聯系北京冠卓咨詢)。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