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質量改善活動有以下幾個大的課題需要進行對策。(一)產品質量改善活動。TPM中的質量改善活動目標就是要不斷追求不良品為零,即不良率的持續降低。要有效開展質量改善活動,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2、1)條件設定:生產過程中避免產生不良的條件設定。2)條件確認:對設定的條件依據規定的時間要求進行確認。3)控制基準值:通過將設定條件的基準值維持在合理范圍內,達到預防不良品產生的目的。4)預知不良品發生:觀測設定條件基準值的變動情況,預知不良品產生的可能性。5)未然防止對策:在問題發生之前采取對策。
3、質量改善活動的成功做法很多,如品質預測改善活動,即在產品投產之前分析所有生產工序中需要保障(良品)特性值與4M之間的關系,預測那些可能對產品質量造成不良影響的要素,并事先采取有效措施(防呆、糾錯、提示、警告、檢查等方法),防止生產過程中品質問題的發生。
4、(二)檢查效率的改善。我們常說,產品的質量是通過嚴格的生產控制過程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檢查出來的。由于對生產制造過程缺乏信心,或者說經常有不良品的產生,為防止不良品流入下一道工序或流出工廠,才追加了各種檢查或測試,從這個意義上說,檢查工作本身就是一種浪費。怎樣減少過多的檢查和測試是這個活動需要不斷研究和解決的課題。
5、(三)供應商質量改善支援活動。供應商進行的零部件生產是產品生產鏈中的重要環節,提升供應商的質量管理水平是提高自身產品質量的重要部分。在這方面,一些大企業正在付諸實踐并在提高零部件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上取得了成功。同時,幫助供應商改善零部件質量,也是提高檢查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本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