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是企業的生命。
有人曾把公司的質量人比喻成救火隊員,可見,在企業,質量管理并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
前幾天有個在企業負責質量的朋友跟我抱怨,質量管理真不是好干的!我很好奇,為什么會有這么深的憤懣?一問才知道,原來是質量推行遇到了困難,他頂著巨大的壓力勇往直前,可其他部門卻跟他玩起了“做迷藏”和“踢皮球”游戲。
質量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也需要經常談反復談。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為質量就是指產品的質量,尤其是我們在購物消費的時候,通常說的質量都是指一件產品的質量,好還是不好。
但對于企業質量管理來說,遠不止這么簡單。在公司,質量不僅是指產品質量,還有工作質量,比如過程和體系的質量。
質量管理的發展經歷了由“檢驗”到“預防”,“堵”到“疏”,由質量控制到質量預防的過程。而產品的質量取決于設計成熟度和生產過程中的穩定性,最終產品質量取決于過程質量,而過程質量取決于工作質量,工作質量最終取決于員工的素質。
也就是說,無論是產品質量、服務質量,還是工作質量,歸根結底取決于研制產品、提供服務、進行管理的人的“質量”。
因此,追求質量,要落實到企業每一名員工心中,形成牢固的質量意識;追求品質,更要注重細節,從小事做起,要像呵護生命一樣呵護產品質量。?
現實中,雖然所有企業都有質量體系認證,都有專門的人搞質量控制,但是總還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重結果輕過程。可以說是“一邊到處救今天的火,一邊還埋下明天的雷”。
究其原因,是各個崗位的人的質量職責不清,質量責任落實不到位。
本質是人的“質量”問題。
因此,我們從“華為”可以看到,其發展史首先是一部人力資源變革史。
從華為近30年的發展歷程中的那些里程碑式的大事件:市場部大辭職、《基本法》建立、NVQ(國家職業資格)任職資格管理體系、集體降薪、七千人集體辭職、輪值CEO等等,無不促成其內部人力資源的變革;
形成了“崗位責任、貢獻產出、價值分配”的人力資源保障,才奠定了華為1996年后引入IBM咨詢管理推行的IPD、ISC組織流程變革、系統重組、財務四統一和物流變革等一系列流程和制度變革的成功。
那么,到底該怎么辦?
最起碼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定職、履職、負責,結果導向,使全體人員都行動起來,保證設計嚴謹、符合性加工;使每個人為質量第一、功能第二、技術第三,注重客戶需求而有效奮斗;
二是使真正奮斗者、貢獻者滿意;
三是使職務成為一種責任,而不僅是待遇象征,在考核中堅持有績效、有結果,結果面前人人相對公平—職、能、績、利的匹配!
本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