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要素包含理論中常見的八大要素,包括:目視化管理、標準作業、物料搬運、設備管理、標準組織、質量管理、產品工藝以及安全健康環保。精益生產要素大致勾勒出生產管理的主要內容以及各個方面的常用方法和工具。這些都是一般的方法指導。為了使這些工具和方法在特定企業中發揮作用,就必須根據企業的生產內容和生產環境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以形成企業自身的管理機制。
以質量管理中的質量門工具為例,這一工具的根本作用是盡早發現缺陷并阻止缺陷在不同工序工位之間的溢出。在車間管理中,質量門會涉及到許多具體問題,比如:
1、由誰來負責質量門的設置(生產還是質量)?
2、質量門設置在什么地方?
3、每個質量門檢查的內容是什么?
4、當質量門檢查到問題后如何處理?什么情況下需要停線?誰有權停線?
5、質量門數據如何進行搜集和反饋?
6、質量問題如何進行追溯?
?
7、反復出現的質量問題如何解決,由誰來負責解決?
8、質量門在企業整體質量管理閉環中的角色是什么?質量門如何與其它工具相結合?
如果企業在質量門管理中沒有理順上述問題,不能從邏輯上充分解釋質量管理,也不能在實際操作中保證嚴格執行,而只是籠統地說“我們在使用質量門工具”,那么結果往往是質量門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質量問題在工位甚至車間之間不斷溢出。
因此,精益生產要素需要以詳細的流程和定制化的管理機制作為保障。企業需要在每個流程中載明每一步涉及哪些人員、每個人員的職責是什么、流程每個節點的交付成果是什么、每個流程環節的要求時間是多少、決策的升級機制是什么、每個人員在該流程中如何接受考核、對人員的能力有哪些要求等等。
只有在精益工具和方法通過流程和機制轉換為企業內部制度并被相關人員所接受和掌握之后,這些要素的作用才能充分體現出來。精益要素存在類似木桶理論的效應,也就是說任何一個要素的短板都會對整體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企業必須關注這些要素中問題比較突出的部分,并不斷地進行提高和改善,最終推動生產管理水平的持續進步。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