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快速換模SMED”系統乃是思想革命
對豐田生產方式而言,如果說“大幅度地縮短換模時間,正是它最核心的奧秘”,也絕非言過其實。
其理由是,如果你是以“接單生產”為方向,并希望零庫存的話,毫無疑問的,將遇到需要解決“換模時間長”這一無法繞過的難題。
我一直對“縮短換模時間”保持著高度的興趣,并逐次地改善。1970年,我訪問豐田汽車時,聽說“當時更換1000t沖壓機的模具需要4小時,但西德的大眾汽車公司只需要2小時”。
因此我試著解決這一難題,幾乎花了半年的時間改善,終于成功地將換模時間縮短到了“1.5小時”,并且為我們終于超過了大眾汽車公司而高興。
大約過了2-3個月,我再次訪問豐田汽車時,我被告知“管理高層要求‘將那套1000t沖壓機的換模時間縮短到3分鐘’”,我想“真是個難題,要怎么辦呢?”
突然靈光乍現,想到“將‘內部換模’改成‘外部換模’就好了”。于是,逐步地浮現出實施“快速換模SMED系統”的想法。
接下來的幾個月,我們將換模時間扎扎實實地縮短到了3分鐘。
當時,我雖然想著“將換模時間從4小時改善到1.5小時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為何又提出‘3分鐘內完成’這樣的嚴苛要求呢?”,
但是隨著我對“豐田生產方式”的研究日益加深,我深刻地感覺到,“為了要在零庫存的狀況下實現接單生產,必須實施小批量生產,為此,‘必須大幅地縮短換模時間’,這出自管理觀點的需求”。
同時我也領悟到:“豐田生產方式的核心奧秘之一,就是采用‘快速換模SMED系統’。”
但是解說豐田生產方式的經濟記者則認為:“曾需要3小時的換模時間,在短短的時間內,只要3分鐘就可完成’,這是否表示以往操作員是在浪費時間呢?”
這樣的解釋是基于膚淺的認識而導致的徹底的誤解,應該說:“之所以能夠縮短換模時間,絕非‘工作強度’的問題,而是基于‘意識革命’的科學方法所實現的‘思想變革’。”
又有些人從“熟能生巧”的立場來解釋:“為了能將更換模具的時間從3小時縮短到1/60的3分鐘,以公式求之,需要34萬次的練習。”這等于是30年的時間,這就是如果能通過練習來達成目標所需要的時間。
除此之外還有這樣的補充:“當然縮短換模時間的成果不只是靠練習,也包括了工裝夾具的改善,方法的改良等等,另外還有豐田人的智慧與不服輸精神所帶來的結果。”
但是在豐田汽車公司,只花了3個月的時間,就將換模時間從3小時縮短到3分鐘。
所以這不是熟能生巧的問題,而是因為有“科學的‘快速換模SMED系統’支持的關系”。
這件事情不只是在豐田汽車,許多日本企業“僅僅在幾個月內,更換模具或工具的時間可以被縮短到1/20,已有數千個例子可以證明”。
同時,比較豐田汽車沖壓的換模時間與世界水平的話,表5顯示豐田汽車的沖壓機換模時間大幅的短于其他國家。
—2—
“快速換模SMED系統”的重點項目
在近10年實際試行“快速換模SMED系統”時,當然必須思考之前曾說明過的“為快速換模的‘8項基本技巧’”,這些基礎技法當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重點可濃縮成以下4點:
① 明確地區分“內部換模”與“外部換模”;
② 極力地將“內部換模”轉換成“外部換模”;
③ 改善功能性的鎖緊夾具,特別是要思考“無螺栓化”;
④ 徹底地消除“調整”。
因為①與②是非常淺顯的內容,在此省略不予說明,以下對③與④加以說明:
—3—
改善功能性的鎖緊具
在螺栓上鎖上螺帽來鎖緊時,需執行以下三個動作。
① 試著將螺帽旋上螺栓,嵌合約一個螺牙;
② 再旋轉螺帽;
③ 直到最后一個螺牙,鎖緊到所需的扭力。
在這些動作中,最困難的是動作1需要有以下的動作。
● 對準螺帽與螺栓的中心;
● 螺帽必須與螺栓成直角地裝上。
如果無法做到以上的程度,螺帽就絕對無法裝上螺栓,于是在這個時點上比較花時間。
因此會有如下的想法:“是否有不必將螺帽從螺栓上拆下來就可鎖緊或拆下的方法呢?”
并想到:“既然螺帽與螺栓的鎖緊只有最后一牙是有效的,那么拆下時,是否也只要放松最初的一個螺牙就可以了?”
這些簡單的想法,出乎預料的,都未被充分的理解。
有一次我曾這樣的告訴現場的人:“在換模時,我只接受鎖緊或放松一個螺牙,如果多轉一牙,每一牙罰款10萬日圓。”
結果引發了以下諸多的改善:
● 有一加硫缸,周圍有12支螺栓,蓋子上的螺栓孔被改成“梨形”狀(如圖29-1),也同時使用了“U形墊片”。
只要放松一牙,取下U形墊片,將蓋子逆時鐘方向旋轉到梨形的大孔位置,就可取下蓋子,而螺栓螺帽仍留在原處,結果大幅地縮短了加硫缸的切換時間。
● S工業公司有馬達電樞繞線的工作。以往為了取下繞線完成的電樞,首先要整個卸下螺帽、墊片。于是改善成圖 29-2的做法。
使用外徑小于繞線軸內徑的螺帽,另外使用U型墊片來壓緊,要取下電樞軸時:
* 首先松開一個螺牙的螺帽;
* 取下U型墊片;
* 穿過還鎖在螺栓上的螺帽,取出繞線完成的電樞軸。
于是切換下一個產品的時間減少到以往的1/10。
● 在美國的FM公司,以往需要花費2小時來更換模具,結果改善成2分鐘。在這個案例中,我也向他們說明“只接受松開一牙就可更換模具,但若松開超過一牙,每一牙就要罰款美金1000元”,于是開發出了圖29-3的方法。
* 將螺栓的螺牙分成六等份,每隔一等份削去螺牙。
* 相對于螺栓,螺帽也如法炮制。
* 鎖緊時,將螺帽有螺牙的部分套進螺栓上沒有螺牙的部分,直到底部,再鎖緊一牙即可。
于是得以實現“一鎖就緊”。當然這時的螺帽是比一般的螺帽要厚一些。
圖片
如果再深入一點,我們要思考“不用螺牙的固定方法”,則是更有效率的固定方式。畢竟,“鎖緊螺牙的目的是固定”。
是啊!“螺栓只是固定某些東西的方法中的一個”。但大多數的工程師都認為“要固定東西,當然是用螺栓”。
他們都認為“螺牙萬能”,而忘了要去思考用螺牙以外的方法來固定。諸如“凸輪、楔子等”,或者很多場合可使用更簡單的“嵌合”。
也就是“卡式、一拍就好”的方法。
在此狀況下,非常重要的是要思考“受力的方向”。
關于受力的方向,它有三個方向:“X——右與左,Y——前與后,Z——上與下。”此時,如果你思考“哪一個方向需要力量?”將可采用非常簡單的固定方法。
● 以沖壓機的模具為例,模具本身的前后左右并沒有大的重量負荷,只需要簡單的固定方法即可。但在垂直的方向:
* 下模,機床支撐著向下方的力量;
* 上模,只需要讓其本身的重量不會落下的固定即可;
* 最大的負荷來自于上下模接觸時的壓力。
如果我們這樣思考的話:
* 將上下模兩側的尺寸標準化,使用L形的定位塊,讓其可定位于0.15mm的誤差范圍內,只有前后的移動是使用楔子來固定。
用這種方法,50t以下的沖壓機模具就可簡單的以推進或拉出方式來換模,一般只要花15秒即可。當然在此狀況下,必須先將模具高度標準化。
● 8軸塘孔機有定位器,以往是以螺牙來嵌合,而且位置是在機器的背面,操作非常不方便。
然而定位器的目的是“擋住產品并決定尺寸”,因此做了如下的改善:
* 將螺牙車掉,用圓筒(柱)來嵌合
* 在裝配部做出溝槽,從定位器拉出彈簧,掛上裝配部的溝槽,于是利用其彈力確保定位器不會移位
在此案例中,左右與垂直方向都由圓筒狀的嵌合來固定,而向前的拉力幾乎沒有,向后的推力則由圓筒的底部來承受。
以這樣的方法完全地滿足了所需的功能,而更換模具的時間則可縮短到原來的1/10。
一般在思考如何鎖緊的改善時,都立刻地會選擇諸如“油壓、氣壓或者磁力鎖緊裝置”等昂貴的裝置,但如果真正的“正確地認知固定的功能”,則可以思考出許多便宜且簡單的方法。
—4—
消除調整
為了縮短更換模具的時間,最重要的是不要調整。也就是要對“可以設置,但不要調整”的意義有正確的理解。
因為這兩者具有不同的特點,但一般都沒有被正確地理解。
● 設置——如果限制開關已經被事前安裝于下一個工作位置的話,只要一次就可準確地定位,而不需要調整。
● 調整——移動限制開關之后,還需啟動機械,再前后移動、調整以確定限制開關的正確位置。
令人吃驚的是,許多人竟然誤認為“調整本就是更換模具作業的一部份”。
因此,為了能“消除調整”,有效的想法是“最小公倍數系統”。
● 如果有五個要設置限制開關的地方,“事前就在各位置裝置五個限制開關”。
并分別接上獨立的電源開關,如果希望第二個位置的限制開關動作,就讓第二個開關通電而能動作,其他限制開關則不通電。
這么一來就可實現“一觸即切換限制開關”,同時完全不需要調整。也就是所謂“保留機構,只切換功能”的想法。
● 有一個作業是要在馬達的軸上鉆一個鎖螺絲的孔。共有8種軸長,因此需要根據其種類調整定位器,但每當移動定位器,就需要調整。
現在則使用了一個圓盤,裝置了8種厚度的定位器,只要配合軸長,將相對應的定位器轉過來,就完全不需要調整,而且可以“一觸定位”。如圖21(p80)
● 有一種切削照相機零件的自動機器。有五種決定刀具位置的“基準工裝夾具”,而且在裝置刀具之后,為了調整,需要高度的技術與好幾小時的時間。
其改善是在圓筒的外緣車上相當對于五種工裝夾具的溝槽。當產品變更時,只要旋轉圓筒型基準工裝夾具,并在所需的位置插上插銷,即可縮短更換工裝夾具的時間,只需幾分鐘而且完全不需要熟練的技術。
另有以下的案例:
● 為汽車制造螺旋狀彈簧的機器,需要處理6種不同的彈簧高度。因此需要旋轉螺桿來調整定位器的位置。調整之后,還要根據試做的結果再調整。
為此,將整個螺桿的螺牙車削掉,并在其底部準備了可分別嵌合的六個種類的定位工裝夾具,因此只要根據需求,放置特定的定位工裝夾具于定位器中,因此不需要調整即可設定所定的位置。
有許多機器都使用螺桿來調整位置,但“雖然機器所配備的裝置具有無級且可連續調整位置的功能,但我們只需要有限且階段的決定位置的功能”。
所以當我們需要將定位器從100mm移動到120mm時,我們并不需要慢慢地從100.1mm, 100.2mm, 100.3mm, ??101mm??102mm??,連續地移到120mm。只要“一下子就從100mm移到120mm就好了”。
而且,實際上我們所需要的只是極少、有限的階段數而已。
但為什么會變成這樣的情況呢?因為機器制造商并不知道各公司使用機器的狀況,因此他們才提供了具有“無限且可連續調整位置”功能的機器。
但在各個實際使用的工廠,則有適合自己工廠作業的最便利方法,而這些方法往往只需要“有限且階段的位置”因此你只需根據你自己工廠的實際需求改善機器就好了。
令人意外的是,在不理解這件事的情況下,囫圇吞下制造商所提供機器的功能,大都照本宣科地沿襲著非常困難的操作方法,對于這一點我們需要慎重地檢討。
總之,實際地試行快速換模SMED系統,我深切地感覺到:“也許機器制造商是有考慮到如何制造產品的功能,但他們是否幾乎完全沒有考慮‘如何簡單的更換模具的方法呢?”
所以我想到“實際使用機器的人‘應該根據自己工廠的實際情況,自己思考如何改善”。
到此為止,快速換模SMED系統的基本想法是一樣的,但是實際使用時,也會因各工廠的不同而采用許多不同的方法。
—5—
快速換模SMED的效果
如果采用了“快速換模SMED系統”,可以期待以下的“三個效果”:
1. 因為縮短了更換模具的時間,所以可提升機械的稼働率(Operation ratio)。
2. 因為可以小批量生產,而可以大幅地降低成品庫存與在制品庫存。
3. 因為可以迅速地對應需求的波動,立即調適生產計劃,所以可對應車種與交期的變化。也因此可大幅地減少整車與在制品庫存。
雖然有上述的三個效果,但一般的工廠經常只看到眼前的“提升機械的稼働率”。
但是豐田生產方式則認為“必要量就是生產量”,因此生產比需求還多的數量,就被認為是“浪費”。因為以降低成本為優先,所以豐田生產方式認為“即使降低機械的稼働率也是正常的”。
豐田特別小心于“別改善了機械稼働率,卻招致了過量生產的浪費”,因此反而特別著重于2, 3項“減少成品與在制品庫存”的效果。
正是因為這樣,豐田生產方式在將1小時的換模時間改善到3分鐘之后,繼續進行“縮小批量,進行20次換模”。
隨之而來的還有其他效果。最近我訪問不同的工廠時,常聽到管理高層提到以下的插曲。
“做了‘快速換模SMED’系統之后,大幅地縮短了更換模具的時間,因此可以小批量生產,不只是大幅地減少了完成品與在制品庫存。
更有甚者最近如發生‘變更模具以外的問題’時,以往的話,在現場的人們總是態度消極地說‘那是不可能的’或是‘那很困難的!’
但因為當初被認為不可能的‘變更模具’都被改善后,現場就產生了‘我們來挑戰這個問題’的積極正面氣氛,這是最大的效果。”
因此“將以往認為不可能的事成為可能”的經驗,可以讓操作員更有信心,這不正是“快速換模SMED”系統的最重大效果嗎?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