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數字化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全面展開,中國市場也不例外。對于中國市場各行業的中國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所蘊含的商業價值吸引力巨大,企業擁抱數字化轉型以逐漸成為行業共識。數字化轉型在企業變革創新的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擁抱數字化,讓數字化為企業插上加速的翅膀,是中國傳統企業一直在思考和探尋的。
1
數字化必須服務于企業經營
我們從智能制造、工業4.0、中國制造2025再到數字化工廠,各種定義與實現方法進行探討,我們都必須回歸企業的本質,以企業的經營戰略為目標,企業的經營在于:
◆為消費者/客戶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
◆為股東投資確保回報。
◆為員工的福利,這是企業經營者必須考慮的,也是企業作為整體的價值所在。
當下在推進數字化轉型時,傳統企業往往會出現一些方向性誤判,要么過于激進,步子邁得過大,要么過于保守,只改IT不動業務,將數字化轉型做成了信息化改善。要么以局部看全局,為了智能制造而上系統也是偏離了企業經營之本質,需求理清數字化創新是為經營服務,需要建立有效的路徑分析與判斷,并逐次有效的實施整體戰略,對于企業而言,尤為重要。
2
精益是數字化的根基
精益是一種不斷改善經營效率,發揮資源,包括核心的人的能動性力量,持續學習不斷改善,讓企業不斷提升競爭能力,消除浪費就是一種對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發揮成本效率的途徑,最終去實現經營的利潤率最大化。精益對生產中的過度生產、等待、運輸、過度加工、庫存、缺陷返工、動作浪費進行了聚焦,并提出了諸多的方法予以消除。這些與生產制造單元的經營目標緊密相關。
在我們調研走訪的百家企業中有總是把計算機、MES/ERP這些理解為數字化系統,但是,數字化的根基是“數字”,是基于“量化管理”的管理科學思想。精益與數字化有緊密關系,比如精益管理很多理念都利用數字化實現,特別是瓶頸理論(TOC)通過數字化找到C(約束點)是瞬間的事情,而精益管理、TOC中的分析就是數字化制造之上的智能部分,如果離開精益談智能制造、數字化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精益是數字化的根基,利用精益提出的各種可量化方法,實現精益數字化,這些使得傳統企業成為了一個可以被量化、可視化、透明化的工廠,一切都服務于經營目標:質量、成本與交期。
在數字化車間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始終以精益生產為主線,構筑精益化的信息系統。例如在某傳統流程型企業,開展信息化建設中,加強對生產過程的管控,包括生產設備、工藝數據的自動采集,關注生產過程的節拍的控制、加工質量分析、設備運行狀況的實施監控及異常反饋等功能,重點解決如何保質、保量按照客戶需求讓生產正常有序的流動,出現問題后及時獲取并快速解決,實現透明化管理等。比如設備互通互聯是CPS在工廠的具體應用,實現數字化生產設備的分布式網絡通信、程序集中管理,設備狀態的實施采集等功能。再比如設備質量過程管控,對影響產品質量的生產工藝參數、過程質量數據進行實施采集、優化和控制,確保產品質量。在系統運行一段時間后,企業已經積累大量的生產、設備、品質等工業大數據,這些數據是企業深挖潛力的金礦。基于深厚的行業知識,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反過來再優化生產過程,打造精益數字化車間。
3
精益數字化方法論+工具,缺一不可
全球大部分企業還在摸索由信息化到智能化的數字化轉型之路,方法論是指引轉型前進的重要地圖,而針對性的工具(比如APP)是轉型前進的重要加速器,任何一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探索都將依賴方法論+工具,方法為主,工具為輔,二者缺一不可。
例如在某離散裝備企業的精益數字化項目實施案例中,首先以物流齊套、計劃管理、異常管理為三大主線,結合行業特色及行業經驗搭建標準、流程、機制及全流程優化改善,構建數字化基礎規范,形成企業模式(方法論),再與數字化工具(精益數字云LDC)相結合的咨詢問診方式,找到發力點,為企業找到價值洼地。最終通過精益化與信息化、線下與線上實現數字化,達到作業效率提升15%,在制品停留天數降低10%,齊套配送兌現率同比增長40%。企業實現了生產經營全過程可度量、可預測、可傳承,最終在新產品、新業務下,實現價值創造。
4
精益數字化人才培養
前面探討的是從精益化到數字化轉變、融合的過程,同樣我們需要關注企業知識與人才的培養是至關重要。
人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整個制造過程中,從精益的持續改善、信息化到數字化的學習等,這些都將依賴于人的智慧傳輸成為“標準”、“規范”,可重用的,能夠讓知識成為一種可被系統重復利用,并能自己不斷學習升級,用于最終的實現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的目標。我們在精益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更加注重人才培養與教育,不僅注重方法的學習和利用,更需加強全局與系統思維培訓,使得IT技術與IE技術充分融合,為企業經營帶來促進提升作用。
在當今的數字化時代,中國傳統企業已經紛紛在精益數字化轉型之路上拔錨起航;立足于深耕多年的行業地位、資源與經驗,輔以一整套擁抱數字化轉型的正確方式,必將能讓中國傳統企業在數字化時代煥發新的活力。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