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中國制造業國際論壇”于2016年9月27-29日在天津舉行,富士通總研首席研究員金堅敏出席并發言。
以下為會議實錄:
金堅敏:富士通有將近一百年的歷史,它也是從制造開始,從通訊設備開始,現在它大型超級計算機也有,服務器也有、存儲器也有,筆記本電腦也有、智能手機也有,包括在國內富士通冰箱、空調都有,它什么都有,但為什么沒有賣好呢?“我覺得日本很可惜,他們制造可做得很好,但是賣不好。”
富士通跟日本的企業接觸比較多,它把日本制造的遺傳、文化傳承得很好。從富士通看融合的程度看日本,大家知道中國人旅游到日本非常多,到日本買東西很多,有一個詞叫“爆滿”,很多人買電飯煲。

為什么非要買日本的?我覺得從制造業傳承方面,第一就是工匠精神,日本從明治維新以后跟文化有關系,20年代,1920年代就有學者把這個東西學出書來了,工匠精神是什么意思,不要追求名利,耐的住寂寞,能夠對于細小的東西他覺得美,我是中國人,中國人現在就是怎么盈利怎么做,比較焦躁,他們日本人我的感覺確實專注在一個地方,不太追求名利,追求自己很完美的東西,這是一個工匠精神。
第二是九十年代以后發展起來的文化方面,日本開始明治維新以后,他當然也有自己的文化,他主要是吸收西方的技術,把西方的生產技術大量吸收。到80年代,他已經吸收到很高的程度了,80年代后期,泡沫破裂以后他很灰心,不知道怎么辦?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日本的制造業又逐漸恢復了,特別是汽車制造業,那個時候日本就開始思考,他不叫西方制造,就是把日本的很多文化融在一起。所以日本很多產業結構是磨合型的,一定要人。光設備沒有用,所以豐田公司60年代開始搞自動化,這個自動化的“動”不是一般的動車那個動,還有一個單人邊這個,這個單人邊是人編,自動化怎么搞是缺乏不了人的因素。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感謝冠卓咨詢老師對項目組的全程輔導,通過做項目我們學會了如何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問題;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并讓我們的管理人員明白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北京某電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