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
前幾天,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調查全國居民時間分配的情況。
?
你自己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如果說時間是生命的刻度,那么,你是否意識到自己的生命,都停留在了哪些地方?
?
一天24小時,每個人都一樣,上帝很公平,把24小時分成三塊,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休閑8小時。
?
睡覺時,我們意識不到自己在做什么,也意識不到時間在流逝;休閑時,很多人一樣意識不到自己在做什么,刷刷抖音,看看電視,也就過去了;工作時,他們甚至依然意識不到自己在做什么。
?
于是,一天,就這么渾渾噩噩地過去了;于是,一輩子,也就這么渾渾噩噩地過去了。
?
康德說:“未經思考的人生不值得過。”
?
那么,渾渾噩噩,無論以何種方式渾渾噩噩,都是人生最大的失敗。
?
?
02
可怕的惡性循環
越窮越閑,越閑越窮
?
來看看這份報告,有這樣一段敘述:
?
“收入越低的居民看電視的時間越多,低收入群體每天看電視的時間為1小時50分鐘;收入越高的居民閱讀書報期刊的時間越多,高收入群體閱讀時長為20分鐘。高收入群體中21%有閱讀行為,而低收入群體中只有6.6%的人才有閱讀行為。”
?
簡單來說,越窮的人,越喜歡躺著無所事事看電視,刷抖音,看直播;越富有的人,越喜歡接納文字信息。
?
哈佛大學社會學教授馬修戴斯蒙曾臥底貧民窟,了解貧窮最根本的原因。
?
他發現,導致極端貧困并延續給子嗣后代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一種觀念:
?
越窮的人,越喜歡被動灌輸,大腦處于空白狀態,被外界的信息所控制;與之相反,那些稍微富有的人,往往具備一定的主動性與思考能力,他們愿意思索正確與否,愿意反思自己,同時糾正錯誤行為。
?
這段描述,和國家統計局在這份報告中的描述是一樣的。
?
思考下電視和書籍的區別,思考下你在刷抖音、看視頻和看書之間的區別。
?
一份神經內科學術研究顯示:
?
看電視、刷抖音、看視頻,你關注的是體驗感,視覺和聽覺神經把視頻中的信息傳遞給你,電視劇中跌宕起伏的情節與笑點會時刻牽動你的關注點,你變成一個接收者,你仿佛被控制了,全身心投入到電視情節中,并且上癮,時間不知不覺中流逝。
?
看書,你只能看到文字,視覺神經把文字傳遞到大腦,大腦還要經過邏輯思考,才能形成畫面,才能懂得作者這句話的含義,領悟到美感。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大腦需要思考,需要把文字信息轉換成自己的解讀與知識。
?
?
簡單來說,看電視時,你是純粹的被動接受者,很爽,因為你的大腦不需要活動;看文字時,大腦需要轉動,文字信息被理解,你才能領悟到文字的意思。
?
為什么窮人都喜歡看電視,刷抖音或者看視頻?
?
窮人越窮越閑,越閑越窮,他們喜歡成為被動接收者,喜歡被灌輸,他們只追求簡單的信息刺激,這些信息到達大腦皮層,刺激一下,帶來快感,然后就沒了。
?
久而久之,他們的大腦習慣了被動接收,慣性一旦形成,想改變過來,非常艱難,于是,思考能力,閱讀能力,于他們而言,是奢侈品,是難以辦到的。
?
盡管在互聯網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知識廉價,近乎免費,獲取知識的渠道成千上萬種,要讓他們動一下大腦,甚至比讓他們動軀體更難。你也會看到,肥胖與貧窮,幾乎是共生關系。
?
這是一條真理:越窮的人,大腦越依賴于外界信息刺激;越富有的人,大腦運轉速度越快,思考能力越強,而對外界信息刺激,敏感度越低。
?
?
03
廢掉一個人
這兩樣東西就夠了
?
作家李尚龍寫過一篇文章:廢掉一個年輕人,只需要三樣東西就夠了。
?
哪三樣呢?
?
一根網線,一臺電腦,一個電話。
?
對于一個沒有自制力的年輕人來說,一整天的時間,除了吃喝拉撒,都可以在電腦上度過,玩游戲,追劇,刷直播,吃飯電話叫外賣。
?
時間一久,這個年輕人就廢了。
?
而在我看來,廢掉一個年輕人,兩個辦法就夠了。
?
給他一臺手機,給他一個沙發。回家,葛優躺,刷抖音,看視頻。大腦廢了,四肢也廢了。
?
新藍網的報道,杭州一個20多歲的小伙子,從父母那里要來了六萬多塊錢,在杭州租了一個單間,買了臺電腦。
?
整整半年時間,他哪兒都不去,就坐在床上玩游戲,吃飯就吃外賣,玩累了就躺下睡覺,睡醒了繼續玩,基本上床都不下。
?
最嚴重的時候,由于坐的時間過長,血液流通不暢,導致四肢麻木,整個人就癱在床上,大小便失禁,屎尿都拉在床上。
?
送進醫院時,醫生發現他長了褥瘡——那種癱瘓在床無法動彈的人才會得的皮膚病,你很難想象一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會得。
?
作家毛北說:“懶是一種比惡更可怕的人性。”

?
你有惡行惡念,這世界會就糾正你,法律會懲罰你,但你懶,除非你自己拯救,否則就會墮落。
?
把自己廢掉,真的不難,躺著不動,刷視頻,基本就廢了。
?
?
04
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閱讀是最好的捷徑
?
現在,可以明確地說,如果你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你想獲得更高的收入,如果你想擁有更好的品性。
?
那么,閱讀,是最好的捷徑。
?
讀書無用論也曾甚囂塵上,一群白手起家的文盲,憑借一股勇氣和好運氣,在以前,的確也能變得富有,但在今天,這種途徑越來越行不通。
?
考上985/211高校,你就會發現,讀書無用論,根本是騙人的。
?
如果說有用的標準之一是掙錢的話,那么你可以看看智聯招聘發布的一份2018年應屆畢業生薪酬:985/211畢業生出來,工資基本在8000以上;普通本科畢業生的平均工資,是5000元左右。
?
這和國家統計局的報告結果不謀而合:高收人群會花更多時間在閱讀上,而低收入人群更多時間花在電視娛樂上。
?
閱讀,在這里當然不是指在學校接受教育,一切形式的知識輸入,都是閱讀。
?
閱讀的本質,是自我教育,終身閱讀意味著終身自我教育,一個會自我教育的人,人生步入正循環,一天比一天好一點,累積起來,發生質變,這個人就會和之前,完全不同,脫胎換骨。
?
?
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認為閱讀有兩個好處:其一是獲取知識,其二是訓練思維。
?
我以為,閱讀遠遠不止兩個好處,好的,持續性,優良的閱讀習慣,會讓你終身受益。
?
第一, 閱讀首先意味著思考。
?
文字轉換成信息被大腦接收,需要動用到大腦的抽象思考能力。文字只有被理解了,才有意義。所以,閱讀本身,就意味著大腦抽象能力的訓練。
?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經在香港的一次演講中提到:讀《論語》,要天天讀,不只是知道那些話,那些思想,而是懂得背后的智慧。
?
什么意思呢?
?
譬如你讀論語,讀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懂得的,當然不只是對這句話的翻譯,即“自己不想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
在閱讀時,你會保持和孔子同等的思考維度,為什么他會說這句話?為什么這句話很重要?這句話在你生活中是否有用?
?
當你發出疑問時,思考隨之而來。
?
錢穆之所以要求人必須日日讀《論語》,當然不只是把文字背誦下來,更重要的,是通過每天的閱讀,貼近孔子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思維能力會得到訓練。
?
第二,閱讀會引致反思
?
我的經歷告訴我,喜歡閱讀者和從不閱讀者最大的區別,是反思能力。
?
喜歡閱讀的人,具有反思能力,能看到超出自己思維能力與見識之外的東西,即使無法理解,但尊重,能容納異己觀念,不攻擊。
?
不喜歡閱讀的人,極少具有反思能力,我就是對的,我的話就是標準,其它的都是狗屁,沒有溝通與交流,出口就是攻擊性語言。相信我,和這種人在一起,是災難。
?
反思會帶來兩個好處:
?
1、你會變得更包容:你知道在你的思考極限之外,有人以那樣的觀念生存著,你看到多元思想,你發現每個人其實都不一樣,都按照自己的活法存在于這個世界,你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力強行推行自己的意志,你會尊重這種差異,心態由此包容。
?
2、你會變得更加理性:知道這世界每個人觀念不同,就必然知道個體與個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發生沖突,是必然的事,你就不會暴跳如雷,而是理性地溝通,妥協、理解、達成共識。
?
舉個例子,親子教育,孩子與你發生了沖突,怎么處理?
?
最簡單的辦法,當然是打一頓,打一頓不行就打兩頓,強制要求孩子執行自己的意志,再哭,再哭就往死里打。
?
還記得那個深圳虐童案嗎?一對夫妻在出租房里,用棍子、板凳、皮帶往死里揍自己的孩子,他們都是低收入人群,他們應該都沒有閱讀習慣,也沒有反思能力。
?
有反思能力的父母會首先想到,孩子看問題的視角,與成人看問題的視角,截然不同。
?
他們首先蹲下來,和孩子平等視線,然后再聽孩子的想法,最后處理事情。
?
閱讀,一定會帶來包容與尊重,理性與理解。
?
第三,閱讀會讓你的氣質發生變化
?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從小學開始讀書,到大學畢業,整整16年,這么多書,讀了又忘了,究竟有什么用?”
?
最高贊的回答是這樣的:“就像你吃了16年的飯,它們被吃進胃里,又拉了出來,可是在這16年里,你的肉體一天天成長。讀過的書,也是這樣,你雖然忘了它們,但只要你讀了,就會有一部分內化進你身體,成了你的血肉。”
?
曾國藩有一句話:“唯有讀書能改變氣質。”
?
這是句實在話。
?
閱讀的過程,不僅僅是獲得知識的過程,你會發現,你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你的大腦更加活泛,你的視野更廣,反思會讓你更包容,更有理性。
?
閱讀的過程,是你思維能力、品性與境界均在提升的過程。
?
在這個過程中,氣質自然而然會發生改變。
?
職場作家賀嘉說:“如果你經常熬夜,那你可以試試早起。”
?
早起,不僅僅是不熬夜與養生那么簡單,早起,你就會有充足時間刷牙洗臉,搭配衣服,整個人出門,氣質就不一樣;你會有充足時間吃早餐,腸胃得到保護;你上午能精神飽滿地完成工作,不必把事情再推到下午,下午再推到晚上。
?
你會發現,僅僅只是一個簡單地早起,但你的生活由此發生了巨大改變。
?
早起,是一個支點,一個美好的支點,撬動的,是你作息規律健康的生活。
?
閱讀,其實也是一個支點,一個美好的支點,撬動的,是你人生中所有美好。
?
閱讀,不僅僅只是看一本書那么簡單,它意味著終身自我教育,不斷反思,包容心和理性得到訓練,你會更能理解別人,更看透世事,更少上當受騙,更加坦蕩,更有人格魅力。
?
到最后,你會發現,其實最開始,你只是想堅持閱讀,最后,你的人生都會因此發生巨變。
?
2019年,如果你開始真正意識到自己又步入新的365輪回時,告訴自己,別讓這一年再渾渾噩噩下去了,放下手機與電視,多讀點書。
?
也許這個決定,會翹起你生命中諸多美好的相遇。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感謝冠卓咨詢老師對項目組的全程輔導,通過做項目我們學會了如何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問題;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并讓我們的管理人員明白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北京某電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