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善的推行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員工的改善積極性不高,能動性不足等共性問題,具體表現就是不做、或者拖著做、甚至打折做、然后就是做不好。
綜上,我們要解決的無非三個問題:動力、活力、生命力。
(1)動力的問題
改善一定是上下互動全員參與的過程,這就需要公司的中高層具備強烈的改善意識,讓基層改善的執行者感受到對改善的重視;同時自上而下地傳遞這種改善意識,讓基層改善者感受到上層傳遞下來的壓力,從而轉化為他們改善的動力,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改善的執行力。
(2)活力的問題
活力至少應該包含兩個方面:意識上的活力和能力上的活力。
意識上的活力就是要解決愿不愿意做的問題,主要是與改善(特別是提案改善和專項小組改善)配套的激勵機制,如提案改善一經采納并產生效益則給予獎勵、專項改善取得突破給予的貢獻獎勵。

能力上的活力就是要解決能不能夠做的問題,主要是改善的技能與方法的掌握。為了建立這種能力,又包含兩個方面的培訓:一是基礎技能的培訓,比如一些通用的改善方法和步驟;二是針對一些特定的改善,對特定小組的成員,開發一些特定內容的培訓或者學習資料。
(3)生命力的問題
就是要讓大家把改善當生命一樣看待,這就首先需要一個常態化的制度及流程,將改善融進每個人的工作,成為工作的一部分。比如建立推進體制管理評審委員會、按照月度常態化的評審與獎勵、定期的案例成果匯報會等。
其次需要將改善納入員工(或部門)的KPI考核中,讓改善成為工作中不得不做的一部分,這樣才能把改善融進生命,讓員工把改善視為生命。
改善的量化大致可以從改善的數量、采納落實比率、實現效益(或人均效益)等方面實現;不同部門或員工改善KPI的制定最好能結合業務流程或產品本身,確保KPI的執行更具實效性。
沒有問題的工廠是不存在的,通過這樣三種形式的改善活動的開展,可以充分發揮全員參與的效果,充分利用專業的改善團隊技能,更加系統和全面的確保工廠的問題及時發現,并得到高效解決。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感謝冠卓咨詢老師對項目組的全程輔導,通過做項目我們學會了如何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問題;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并讓我們的管理人員明白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北京某電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