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做到投入少、產出多,取得最佳經濟效益。通過生產組織工作,按照企業目標的要求,設置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算、物質技術條件和環境條件允許的生產系統;通過生產計劃工作,制定生產系統優化運行的方案;通過生產控制工作,及時有效地調節企業生產過程內外的各種關系,使生產系統的運行符合既定生產計劃的要求,實現預期生產的品種、質量、產量、出產期限和生產成本的目標。
如何做好生產管理績效?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理論和方案,但是,不管是何種理論和方案,都以提高生產管理績效為目的。李繪芳老師認為:提高生產管理績效的具體措施主要從“法”、“理”、“情”三個方面入手,通過“法”、“理”、“情”的建設,實現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法治人。
“法”就是建立一套完備的管理制度,使生產部的管理逐步從人治走向法治,從法治走向法治與文治并存;改變員工的思想觀念,使員工從內心認可、理解企業的文化和發展戰略。“理”是豐富員工的知識、提高員工的技能、改變員工的態度、提高員工的執行力,使個人的發展目標和生產部、企業的發展目標相結合、相統一。“情”是提高員工的職業道德及自主管理的能力,提高員工的積極性,給員工提供一個能超水平發揮自己能力的舞臺,使員工能超水平發揮自己的能力,為生產部和公司的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最終使生產部的生產管理績效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最大的提高。要想做好生產管理,李繪芳老師建議管理者具體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控制源頭
控制源頭質量意味著在工作之初就要做得十分正確。當出現錯誤時立即停止該工序或裝配線。工人成為自己工作的檢查者,獨自對其產品質量負責。由于工人一次只注意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就容易發現工作中存在的質量問題。源頭質量包括自動化或稱為自動檢測。自動設備或機器人進行質量檢查,更快捷、容易、可重復性強,適合規模太大太復雜,不能由人工完成的工作。

二、平衡生產
平衡生產流可以減少通常情況下由于計劃不均衡所帶來的反應,成為均衡車間生產負荷.當總裝線發生變化時,這種變化就在整條生產線上和供應鏈上被放大了。消除該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建立固定的月生產計劃,使生產率固定,從而盡可能減少變化和調整。可以通過每天建立相同的產品組合進行小規模生產的方式解決車間生產負荷不均衡的問題。
企業可以建立一個綜合產品組合來適應不同的需求變化。如下表豐田公司的例子。各型號汽車月總量被分解為日產量,以便計算生產周期時間。該周期時間數用于調整資源,以生產出所需的精確數量的產品。設備的速度與生產線的速度并不重要,只有每天生產所需的產品數量才是重要的。JIT強調按計劃成本和質量進行生產。
三、“5S”管理
“5S”即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和修身(Shitsuke)這5個詞的縮寫。因為這5個詞日語中羅馬拼音的第一個字母都是“S”,所以簡稱為“5S”,開展以整理、整頓、清掃、清潔和修身為內容的活動,稱為5s現場管理法。
“5S”起源于日本,并在日本企業中廣泛推行,它相當于我國企業開展的文明生產活動。“5S”的對象是現場的“環境”,它對生產現場環境全局進行綜合考慮,并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與措施,從而達到規范化管理。“5S”的核心和精髓是修身,如果沒有職工隊伍修身的相應提高,“5S”就難以開展和堅持下去。
四、材料采購
材料采購是包括原材料、輔料、易耗品、標準件等生產必備品在內的,只不過原材料采購是大頭,前輩們習慣性稱呼而已。年輕的生管員,千萬不要望文生義哦。不少企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形:產品要包裝了,可就是缺幾個標準螺絲。就因為標準螺絲太容易買到,導致計劃考慮不到。當然也不排除,計劃人員做了而采購人員忘了。但從做計劃的角度來說,要盯住計劃是否落實。

五、專業分工
現代工業的最大特征就是專業分工。分工增加了生產效率,分工使規模擴張成為可能。分工也使個人的專業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要想做大(做強是下一步的事),也必須走專業化之路。能發給專業廠生產的部件,盡量發外加工。不要只想著別人賺了你的加工費。其實你的廠房、設備、人員工資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搞不好,你自己的生產成本可能還高過發外加工費。
?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感謝冠卓咨詢老師對項目組的全程輔導,通過做項目我們學會了如何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問題;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并讓我們的管理人員明白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北京某電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