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現主義
?
企業常見的缺乏“三現主義”的現象:等待生產現場的聯系或生產現場對于技術、品質、資材等部門服務、指導、指示、供應的等待。等待下級的匯報,任務雖已布置,但是沒有檢查,沒有監督。不主動去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只是被動地聽下級的匯報,沒有核實,然后作決定或向上級匯報,瞞天過海沒有可信度,出了問題,責任往下級身上一推?!叭F主義”的缺乏是等待中的最致命原因之一,嚴重影響生產現場工作的及時解決。
?
(1)現場
?
不要只坐在辦公室決策,而是要立即趕到現場,奔赴第一線。現場是生機勃勃的,每天都在變化,不具備正確的觀察方法,你就沒法感覺它的變化,包括異常。
?
(2)現物
?
管理的最重要的概念是“總是以事實為基礎而行動”,解決問題要求你找到事實真相。因為只有一個真理存在,最通用的方法是“到問題中去,并客觀地觀察其過程”。
觀察你看不到的地方,這時,事實將出現。要發現其變化的原因,仔細觀察事實。當你這樣做時,隱藏的原因將會出現,這樣做,你可以提高發現真相的能力。
?
(3)現實
?
解決問題需要你面對現實,把握事實真相。我們需要用事實解決問題,而事實總是變化無常的,要抓住事實就要識別變化,理想與實際總是有很大的差距。
很多問題如果我們不親臨現場,不調查事實和背景原因,就不能正確認識問題。但為什么會發生那樣的問題呢?我們要多問幾次“為什么”,對“現物”、“現實”進行確認。
2、五原則
“五原則”是指從“三現主義”(現場、現物、現實)出發,分五個步驟解決問題。
(1)五原則的重要思想
?
①從“三現主義”(現場、現物、現實)出發
?
解決任何問題都應當最先掌握現場、現物、現實中有用的實際情況。如果沒有掌握實際情況,那么,從一開始就走彎路,走得越遠,誤差越大,當然最終得不出真正的結論。而且,我們往往能從對“三現”的了解過程中,發現變化點,而變化點往往又是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離開“三現主義”,任何說法都是猜測,是主觀臆斷,調查是入手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
②強調查找變化點
?
沒有變化點,就不會出現質量問題。因此,查找變化點是原因查找中的一個重點。變化點一般具有隱蔽性,或許是一個被認為微不足道的方面,難以被發現(正因為如此,問題才會發生),所以,查找變化點又是一個難點。這就要求目光敏銳,不放過任何一個可疑點,不戴有色眼鏡看問題,不可運用太多的慣性思維。查找變化點應有清晰的思路。不妨多運用QC手法,用魚骨圖或其它圖表工具,從人、機、料、法、環等方面逐一分析可能的原因,并從中找到變化點,而變化點可能就是真正的原因。
?
③強調“再現”
?
無法再現的事故往往會再次發生,而問題再次發生就說明采取的對策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歸根結底說明問題發生的真正原因并沒有找到。有人說,頭痛時,用盡所有的治頭痛的藥,病總能治好。這種思想忽視了一種現實:工業發展到今天,要求每一個企業必須強調低成本,高效率,否則難以適應競爭激烈的市場。病急亂醫決不可取。況且,如果用藥不當,不但不能治病,反而要人性命。

(2)五原則的填寫說明
?
①發生狀況(現象、投訴內容、發生件數、處置內容)
?
目標:為體現到下一個行動、目標。
為更鮮明體現部品、部位,應直接寫下事實現象,并如實寫明該時的動機、變化。
②事實的把握(部品的確認結果、原因分析、生產品的品質狀況)
?
目標:為探明部品、部位的原因。
變化(工序與用戶的使用方法)產生不良,為了一針見血找到變化和限定批次。
③原因的查明(發生的機械機理、再現試驗、何故、原因)
?
目標:為證明推定原因的確切性。
④適當的對策(對策內容、效果預測、潛在問題)
?
目標:為了證明品質、成本、日程最適合。
⑤對策效果的確認(效果實績)
?
目標:為定量證明防止再發。
?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感謝冠卓咨詢老師對項目組的全程輔導,通過做項目我們學會了如何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問題;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并讓我們的管理人員明白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span>
——北京某電器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