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的日常:一心二用
有項調查顯示,職員的實際有效工作時間不足50%。
?
也就是說,8小時中你可能真正在工作的時間不到4小時,剩下4個小時,你可能去開了個冗長無聊且毫無收獲的會,你可能去抽了根煙、和同事聊了點家常,或者,你也不知道時間跑去哪了,反正就是這個結果。
?
人力資源和老板可能會以此為由,覺得我付給你的薪水其實并沒有那么壓榨你,但是他們心里也并不高興,因為這調查結果就意味著許多員工“掛羊頭賣狗肉”,公司想要的核心競爭力并沒有提高,“團隊協作”、“高效產出”都是漂亮好看的詞,而不是事實。
?
專心工作這么難嗎?不如我們先說說“專注度”這件事。
二、實驗+定律:一心一意最快樂
?
先說一個心理學實驗。
??
CASE 1
?
研究人員找到來自83個國家的5000多名志愿者,請他們記錄自己不同時間段的思緒,然后回答——
“你心情如何?”
?
“你想的事情是正在做的事情嗎?”
?
“如果不是,你想的事是愉快的、不快的、還是無所謂愉快不愉快的?”
?
結果發現,人們醒著的時候,腦袋里想的常常不是他們正在做的事,而是有大約接近一半的時間回憶過去或計劃未來,這些幻想會產生情緒上的波動,極大地削弱認真做事情的專注力。同時,當人們心里想的事跟做的事一致的時候,感受最快樂。
?
再說一個定律。
?
聽過“熵增定律”嗎?熵增定律是克勞修斯提出的熱力學定律——熱量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是不可逆的。我們所在的世界就是遵循這個定律運行的:
從高溫向低溫是自發,從有序向無序也是自發。所以,當我們的意識變得混雜,原本的有序就會自發沖向無序,這時候,你感覺不到掌控感,懈怠、不安、惶恐、焦躁隨之而來,有時還伴有憤怒。
?
這時候你能快樂嗎,難吧。
?
那拿回掌控感?恐怕要從投入地做事開始,只有一件件小事積累的確定感、穩定感,才能幫你拿回主動權。
?
怎么投入,從專注開始。讓“心里想的事”和“當下做的事”一致,從而感受更多的快樂。
三、為什么要專注?

對抗焦慮,提高團隊戰斗力
?
一心二用是所有焦慮的源頭,但專注可以對抗焦慮。
?
首先,專注可以幫你更快地完成任務、獲得更多成就感,日積月累,人更自信。這種一步一腳印得來的、扎扎實實的自信和空穴來風、自以為是的偽自信相比,前者讓你更有幸福感。
?
第二,因為很專注,于是在特定時間高效完成任務的狀態,會讓你看起來更專業,從而可能獲得同事和老板的贊許。因為你完成的任務,可能是推動了項目的進度、分擔了團隊的壓力,也可能是推進了個人KPI,在這基礎上獲得他人的認可和信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這是你的口碑,也就是個人品牌,讓你看起來更靠譜。
?
第三,你比別人專注,你單位時間的產量就可能更高,你由此獲得的能力,就是你尋求更多可能性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你才可能走入職場快車道,比別人更快更穩。
?
總之,專注且高效做事的能力,是我們在職場和生活中,賴以生存的基石。因為具備這樣的能力,你逐漸變得更自信、專業、靠譜,你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這些還幫你對抗了焦慮。
?
企業由每一個個體組成,幫助員工提高專注度,本質上是在幫助企業提高戰斗力。
?
四、如何幫助知識型員工,提升“專注力”?
?
知識型員工在現代職場的比例非常高,你在寫字樓里,幾乎找不到幾個不靠腦力吃飯的人。缺乏專注力又是現代職場的一個通病,這是大背景,問題是:
大部分國內企業,要么利潤回報率不足,不愿意、或者說沒能力去提供相應的軟硬件支持;
要么對提升員工專注力的認識不足,有時候還可能是用破壞的方式,自以為是地做所謂“挖掘”專注度、創造力的事,最后得不償失。
?
還有管理者認為,專注度不需要去關注,因為無從關注:專注度很難界定,沒有統一標準、無法量化,更多時候停留在感受層面,從管理角度很難有所作為。
?
但是,這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推卸責任。相比之下,許多美國、歐洲和日本公司早就著手“提升員工專注度”的工作:
CASE 2
谷歌、臉書、推特,選擇提供多元辦公環境、實行彈性工作制、提供可以選擇的專注力訓練課程,給員工極大的自由度、從而提升工作時的專注度、創造力和產出比。
?
以谷歌為例,從2011年開始便進行每月一次的“專注力午餐(又叫正念午餐)”,不僅如此,谷歌還在公司內搭建了類似“迷宮”的區域,供員工進行提升專注力的行走練習。
?
第1個建議:認知引領行為,提高認識水平和重視程度,是許多的管理者首先要改變的地方。
?
開篇的數據(8小時中有效工作時間不到4小時),是幾乎所有企業都要面對的問題,作為管理者,你不知道你的員工是在發呆還是在思考,這也是管理的一大痛點,而這個問題其實反映出,你對員工不夠了解。
?
如何了解呢,可以從問這個問題開始:這位員工的性格特質,主要是內傾型還是外傾型?
第2個建議,根據員工的能量補給方式,做個性化管理。
?
這里需要用一些心理學的方法,但不是做心理測試,是想讓你看清楚每個員工的心理能量的補給方式,以便分析哪些因素最影響他的專注度,相應的,你可以做個性化的處理。
?
先說獲取心理能量的方式,這是心理學家榮格在1921年提出的,區分內外傾特質的人的標準。
?
大部分人認知里的“內、外向”,主要是看這個人的外在表現形式,活潑開朗的多為外向,寡言少語的多為內向,其實這種分法太過表面,并不被學界認可。
?
根據榮格的理論,外傾的人,心理能量來自外部,比如社交。內傾的人,心理能量來自自身,比如獨處。
?
蔡康永有一段關于榮格理論的解釋:
“一個所謂內向的人,他不管是在學校還是在辦公室,他可以是一個活潑開朗,很會社交的人。只不過,在度過忙碌的一天之后,他會覺得精神消耗,有點累。他想說‘我現在需要一個人回到家里面,一個人靜一靜’,只有這樣靜一靜,才能夠恢復他所消耗掉的能量。? ??
?
而相對的,一個所謂外向的人,他在必要的時候,也能夠一個人長時間地獨處,好好地思考事情,只不過,在這樣忙完一天之后,他會覺得很累,他想說‘我現在需要找朋友出來聚一聚,感受那種熱鬧’。他可以在跟別人相處的過程當中恢復他的能量。”
?
針對榮格的區分標準,心理學家弗納姆做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用來測試的是:社交行為的強度,對于內、外傾者是否有不一樣的影響?
?
CASE 3
?
弗納姆召集了兩組分別具有內外傾特質的學生,來完成一系列小測驗。
?
在準備測驗的過程中,弗納姆故意播放了一些干擾的聲音,類似于派對上的人發出來的聲音和音樂的聲音。每完成一場小考試,干擾聲量就會加大。
?
結果弗納姆發現,隨著音量的加強,內傾的人考試成績越來越差,而外傾的人卻越來越好。但起初,這兩組人的成績是差不多的。究其原因,嘈雜的聲音所代表的社交氣氛,會讓內傾的人能量越來越低,外傾的人則相反。

?
這一系列結論用在管理中,就要求管理者要在深入了解每一個員工真正的個性特質后,做不同的處理:
?
當你認識到這個人是外傾特質占主導時,你該意識到,社交本身就能夠為他補充能量,即便這個過程他并沒有獲得額外的東西。所以,適當地給予社交支援,來幫助他找到更多能量,從而提升他的專注力,就是相對正確的做法。比如面對面溝通、開頭腦會議等方式。
?
而當你意識到這個人是一個內傾特質主導的人,社交對于他們來說是損耗,而你要做的,就是減少他們的無謂消耗,盡量不要去打擾他的工作,讓他盡可能安靜地獨自完成一些需要專注力的事情。
?
第3個建議,盡可能提供一個不經常被打斷的工作環境。
?
“孟母三遷”的故事對中國的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在現在職場,環境也尤為重要。清華大學的寧向東老師在管理學課上就建議,“盡量為員工創造一個不經常被打斷的工作環境。”
他認為,每個人的工作狀態,是需要一個啟動過程的,一開始可能是低效的,慢慢地達到一個比較高、比較好的狀態,這個狀態維持一段時間后,員工會累,慢慢效率就降低。
?
但是這個過程被打斷,就需要不斷重新啟動。所以,一個不經常被打斷的工作環境是必要的。
?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