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
德國在2013年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中國在2014年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概念,兩個概念的提出,可以說是中國向德國的學習。但雖然發展的目標都是為了實現智能制造,中國和德國相比較,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眾所周知,德國制造業以精密嚴謹著稱,支撐德國制造稱霸全球的是大量的隱形冠軍。所謂的隱形冠軍,有三條標準:一是在本行業處于數一數二的領先位置;二是營業額在20億美元左右;三是在其專業領域盡管鼎鼎有名。據不完全統計,這樣的企業在德國大約有1400多家,占全球的一半左右,它們不僅擁有獨特的產品和技術,而且還掌握著說一不二的定價權。而支撐這些企業在各自行業里面成為隱形冠軍的,則是德國整個國家及各企業對人才的重視及培養的氛圍。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最近一段時間討論比較火的中美貿易戰,美國實施了對中興的制裁后,導致中興由于缺芯,機陷于休克,引發了大家對中國芯的激烈討論,而討論的主題則離不開占據全球光刻機市場份額80%的荷蘭ASML公司,位于光刻機中心的非常重要的鏡頭,就是由德國蔡司公司制造的,這種鏡片是需要靠人手工打磨的,再精密的儀器也無法生產,同樣的鏡片,不同的工人去磨,光潔度相差十倍,而拋光鏡片的工人,祖孫三代在同一家公司同一個職位。這背后支撐的,是德國國家、企業對技術工人的重視和培養,是德國的工匠精神的體現。
201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將培養工匠精神首次在國家層面進行了闡述,這也是為了支撐中國制造2025,因此,在戰略方向的制定,人才培養的重視方面,從國家層面來說已經開始了向德國學習,中國制造業現在需要的是在國家整體戰略的支撐下,全社會形成對技術工人重視的氛圍,無論從工資待遇還是培養氛圍,都需要企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這樣工匠精神的培養才會有良好的土壤,中國制造2025才有實現的基礎。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感謝冠卓咨詢老師對項目組的全程輔導,通過做項目我們學會了如何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問題;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并讓我們的管理人員明白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span>
———北京某公司總經理 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