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管理學家德魯克曾說過:管理者要做的是激發和釋放人本身固有的潛能,創造價值,為他人謀福祉。這就是管理的本質。
這句管理箴言被許多管理者熟知,但如何落到實處,踐行這一管理理念,或許本文會給你一些很好的提議。
這段時間想要努力地對“激勵”有所突破性思考,然而卻發現個很有趣的現象:德魯克把“激勵”和“溝通”作為管理者至關重要的任務講解,可是管理書籍中談到管理溝通,卻很少談激勵,為什么德魯克很少談激勵呢?德魯克在管理的三大任務中提出:讓工作富有成效,讓員工具有成就感,給我們很多啟發和思考。
過去參加工作后便停止學習,直到2002年成人學習流行,有段時間非常沉迷成功學,后來陸續參加潛能開發等一系列有關激勵的課程。然而我發現,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贊美、鼓勵、欣賞伙伴的確有效,但是真正讓伙伴滿懷激情、充滿創意,僅憑口頭贊嘆“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優秀的!”等語言激勵,其實遠遠不夠。真正的激勵來自于工作本身。

后來研究《組織行為學》,開始琢磨員工、組織與社會之間的關聯,特別是研究系統管理這個話題時,生產力如何提升?工作中哪些因素會影響員工的生產力?對這些話題的琢磨中,有了一些新的體會和感悟。
?工作是由人做的
工作中的人性將會影響到工作的有效性。當我們站在人、組織、社會不同層面分析,先從人的生理維度提出思考:作為人,在工作中,何時有效?何時無效?如果將人與機器對比,機器最大的優勢是可以簡單、重復的工作,而人最大的特點是重復單一工作會產生疲憊。當人可以自己掌握節奏和速度時,不僅注意力延長,效率也有所提升。
再從人的心理維度提出思考:什么情況會使人痛苦?什么時候給人帶來快樂?人在談到工作給他帶來的自豪感時,快樂而充滿激情;反而,一個人失業,依靠失業保障生活,但卻不幸福,為什么不幸福?盡管有收入,卻得不到認同,沒有被需要的感覺,漸漸地在痛苦中喪失激情。人是在被需要、被欣賞、被認同的過程中體現自我價值,釋放出內在的激情和快樂。
從社會維度而言,工作帶來社會身份、地位,從而獲得身份認同也是一個因素。我們經常問:“您在哪里工作?”對方回答中,自豪的說出工作單位、工作職責,盡管收入不高,卻非常有自豪感、成就感。
從社群維度探討,人需要歸屬感,在工作中獲得友誼,與同事一起探討、交流、學習,一起工作的過程本身成為一種享受,很多人喜歡工作,其實是喜歡工作的過程。當然,工作中產生權力,決定將工作重點放在哪里,決定放棄什么,開發什么,通過權力而獲得某種滿足感。
還有經濟維度,工作帶來收入,這份收入,對于企業而言是支出,然而對于伙伴而言卻是尊嚴、面子、生活保障。
通過人與工作的系統思考,期望提醒企業家注意,若想激勵員工,要從工作給員工帶來的價值系統的思考,才知道真正的激勵因素何在。激勵是重要的工作,具有挑戰的工作,沒有學習和掌握有效的方法,可能費力不討好,甚至會出現反作用。
許多人都知道這樣一個故事:有位研究管理的老教授退休之后,買了一棟花園別墅,期望過上清凈的晚年。入住后才發現,有群孩子每天在窗下玩耍,吵的他們不得安寧。老教授計上心來,出門與孩子們說:“你們每天在這里辛苦的玩耍,為了表揚這種行為,每天給每人10元錢,麻煩你們一定每天來玩。”
孩子們每天玩耍之外還有10元獎勵,越玩越開心,10天過后,老教授愁眉苦臉地對孩子們說:“最近經濟不景氣,對不起,只能每人5元了,希望你們繼續玩下去。”就這樣,老教授隔三差五降低獎勵金額,孩子們嘴上不說,但心中有所不滿,直到一天,老教授居然每人只給1元錢,孩子們的憤怒徹底爆發了:“老教授太不像話了,怎么能這樣對我們?我們這么辛苦的玩,居然只給我們一元,以后我們再也不來這里玩了!”
這個故事既有趣,同時又給我們帶來很多思考和反思:當老教授把游戲與回報、收入關聯時,原本孩子們在游戲中獲得開心和快樂,最終卻轉移為辛苦的勞動,成了負激勵的經典案例。
為什么大家對這個案例有特別深刻的體會?過去2-3年,我們有伙伴一起傳播系統管理,也面臨同樣的現象,不知不覺發生轉變,走到負激勵的狀態中。企業家激勵員工時應該注意什么?如何提升激勵的有效性呢?這個問題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管理不是控制,而是釋放。真正好的管理是釋放人性中本來就有的善意。
“凡是沒有明確規定不準做的你都可以嘗試!”這種信任的力量,往往能夠激發人內在的責任感。關于激勵這個話題值得分享的內容實在太多,期望通過以上的分享能夠幫助讀者拓寬視野,激勵是企業家很重要的工作,絕不是簡單的“你很棒”就夠了,而是一個系統的工作。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感謝冠卓咨詢老師對項目組的全程輔導,通過做項目我們學會了如何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問題;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并讓我們的管理人員明白了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北京某公司總經理 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