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要輕視微不足道的改善活動
在生產現場,總會存在一些看來很不起眼的不合理現象或工作方法。然而,一些大事故往往出自于這些平時被人們忽視的環節上。所以,既要重視那些看來重大的改善活動,也不要輕視“小改善”。
“勿以善小而不為”,從點滴開始積累成完美。不要以為只有大改善才能稱得上是改善,改善應該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改善來源于“這樣做妥當嗎”,來源于小小的巧思,更來源于對日常工作的關心度,“處處留心皆學問”、“一屋不掃何以掃院子”、“勿以善小而不為”等是我們應該秉承的觀點。最開始的時候不要期望達到100%,一次就成功的機會只有1%,我們要不斷地改進。
4、要容忍失敗
領導者要容忍下屬人員改善活動的失敗,要認真聽取改善活動失敗的經過和教訓。實際上,事事成功是不可能的。而失敗本身就意味著需要改善。每一個失敗的事例都能為我們提供改善機會和防止再度發生的構想。失敗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不要使同樣的過失再度發生。一般來說,出現了失敗,當事者常常難于向上司啟齒。既然部下有勇氣將其失敗講出來,領導者就應對此給予贊許,并鼓勵他們繼續改善下去。因此,創造一種敢于說真話,敢于報告失敗的環境,對于“改善”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5、越忙,越是改善的好機會
經驗表明,在那些工作比較輕閑的車間里往往不會產生出更多的改善方案,并且也不會產生出水平較高的改善方案。相反,在那些工作較忙的車間里,改善方案卻往往是層出不窮,而且還會出現高水平的改善方案。因為“忙不過來,人手不夠”,人們才會開動腦筋,想出解決辦法,激發出改善設想和改善方案。當然,也會有“太忙了,顧不上改善了”的牢騷。這只能說明,這些人的改善意識和改善欲望不夠強烈。因此,他們也無法或者難以擺脫“忙不過來”的狀況。而不斷改善卻會使人們的工作變得輕松愉快,更加有效。
6、改善要根據實際需要
實際不需要的不必改善,實際工作中不急的放在次要時間,工作中需要的立即改善。
7、拋棄僵化固定的觀念
先否定現狀。改善中,改變觀念非常重要。不要認為這不能改那不能改,要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8、不強調理由
思考理由是退縮的開始,退縮的念頭一動,可以改善的事基本上就完了。比如立即行動進行改善的人不會以“客戶規定”為借口,只有不去行動的人才以“客戶規定”為借口。從不可能之中,尋找解決方法。不要說“不可能”、“做不到”,所謂“不能做到”就是智慧不足。改善無處不在。不只在工作中存在改善的空間,日常生活中也一樣可以改善。例如電視好主婦節目中用可樂瓶子斜切開做湯勺容器。兩個超市的大塑料購物袋可以疊成廚房圍巾等。
9、人人參與
不要個人英雄,人人皆可做改善,要靠集體的智慧和努力,何況改善不分大小,在一個制造部門內,應該有至少50%的員工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