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工作最終還是為了工資,制度明確獎罰分明 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另外就是需要結合培訓也就是言教,不斷提升品質意識才是長久之計!
下面送你個文章: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普遍把質量理解為“符合性”,即產品符合規定要求,這一概念是和低下的生產力水平相對應的。而現在則應該把質量理解成為“適用性”,就是產品和服務滿足要求的程度,應該包括:設計質量、制造質量、有效性和現場服務質量。
產品設計、制造生產等任何一個過程,其結果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在生產服務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著產品質量,包括:操作人員、環境、機械設備、操作方法、原材料等,簡稱為4M1E。當然,這是質量管理的常識,正是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才產生了質量的波動性,如果,這些波動性偏離了正常的分布規律,就說明過程中存在異常因素,就需要我們有效地進行產品的過程質量控制。
讓我們重復一遍:需要我們有效地進行產品的過程質量控制,
再重復一遍:需要我們有效地進行產品的過程質量控制。
這里有兩個重點:有效地和過程質量控制。
關于“過程質量控制”,我們在ISO9000當中有很詳細的說明,其中要點的是“質量持續改進”。
持續就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不是“抽風式”(病發作了才有行動,主要是看誰倒霉)。
更不是“撲火式”(救完前面救后面,忙得不亦樂乎,給領導的感覺那是相當的勤勞),
最惡劣的是“應付了事”(罰罰款、處理幾個人、糊弄糊弄上頭、甚至還學習政府那套什么嚴打、重罰),
這些都不是過程質量控制的根本,根本是在于改進,持續的改進。

那么,怎么才是持續的改進呢?
我覺得:首先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有人會說,你這是套話,其實不然,如果思想都不統一,你想你的,我干我的,這工作還能開展嗎?認識更重要啊,如果安全認識夠高,那兩個學生也不會死,如果質量意識很好的話,咋會出現螺栓忘擰?
其次,就是實事求是,不要試圖去推卸和遮掩,誰壞肚子誰自己知道,怎么裝,最后拉出的都是西。
第三,是不斷進行研討和進行培訓,當然,也包括交流,宣貫。尤其是對于質量問題研討和分析,應該刨根問底,追溯根源,找到問題的癥結之所在,解決問題的實質,而不是靠主觀和成見,就輕易下出類似這樣的結論“那肯定是技術問題”“那肯定是圖紙問題”“那肯定是生產問題”。。。或是沒有根據和錯誤根據的問題。
培訓更加必要,作為一名關鍵崗位上的工作人員,動不動就說“這我也不懂啊,你們看著弄吧”,都這樣還不培訓行嗎?都不敢相信質量怎么保證的。
還有一個重點是“有效”。
以上說到的三點,應該算是“有效”的保證。
那么動用處罰手段,是不是有效的?
據說,火車站廣場負責衛生監管的老大娘看到有個小伙子吐痰,便走上前去對小伙子罰款5元,小伙子看了看,說憑什么罰我?老大娘說有規定:隨地吐痰罰款5元。小伙子那往哪吐啊?老大娘說:垃圾桶。小伙子看了看,哪有垃圾桶啊?老大娘說:在廁所拐角那有一個。小伙子臉紅了,順手掏出一張10元錢交給老大娘,又轉頭使勁吐了一口痰,然后對老大娘說,不用找了。
處罰,是對無知的人采用的手段,處罰唯一能起到只是一時的震懾作用,不僅不能保證以后杜絕類似問題,如果處罰不當甚至還會起到很大負面作用。更有些人拿處罰的手段來招搖過市,蒙蔽領導,看似已經對問題解決了,進行處理了,而實質確是表面文章,任何長遠和有效的措施都沒有。更有甚者,為表明態度,還采取自罰,以博領導一笑爾。
那么,抓倒霉或是抓(壞)典型是有效嗎?殺一儆百的做法和處罰差不多,難以持久。
我覺得好的質量體系和運作方式才能持久。
根據2000版ISO 9000族標準的要求,建立、完善質量體系并保持其有效運行的關鍵是質量體系內部審核。通過審核發現的不符合項,采取相應的糾正措施并使其成為符合項,達到質量改進的要求,同時也是維持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工具。
除此以外,還有環境和條件的限制。
一是、質量管理人員(不是質量檢查人員)的缺乏和不足。很自然對質量管理和質量控制工作帶來制約。
二是、質量、成本、工期哪項更重要,是QCD還是DQC?
轉載一個小故事,有一企業,營銷部門下一個訂單,明確訂單要按時完成,否則將支付空運費,生產部在生產過程中,因生產計劃和質量返工問題致使在出貨前一天安排通宵加班趕單,當時生產部經理給車間下命令,必須做完才能下班,第二天早上,準備出貨時,品管部發現質量明顯不符合客戶要求,不準予出貨。生產部就抱怨品管部標準把得太嚴,事先又沒通知生產部門,要求貨先發出待客戶反饋再說,若重新返工,不僅交期跟不上,而且成本要增加很多,恐怕整個訂單做下來要虧本,不準備安排返工,品管部則堅持貨若發出,客戶肯定會投訴索賠,公司損失會更大。做生產管理,是把交期達成放在首位、還是把質量放在首位,或者是成本放在首位?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