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后,日本在各方面受到美國很大的影響,不僅在文化方面,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美國的色彩也相當濃厚。
在工業上,美國仍然占據最強的地位,“趕美國,超美國”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但是,為了趕上美國,引進美國的先進技術,這是謀求發展的捷徑。因此人們爭先恐后地從美國引進技術。美國的高水平技術相繼進入日本后,為競爭意志強的日本企業所采用,日本的學術界、企業界在廣泛地學習和討論美國的許多經營方法。
例如,對于美國發明、應用和發展起來的(Industrial Engineering—經營管理學)這種“直接涉及到經營管理的全公司性生產技術,日本的企業也在熱心地研究。
然而經營管理學(IE)的定義很復雜。引進經營管理學(IE)時,有人指摘豐田生產方式不是經營管理學(IE)而是ME ( Method Engineering-管理方法)。在定義上糾纏是不明智的。我領會經營管理學(IE)的意義是“直接涉及到經營管理的全公司性生產技術”。我認為經營管理學(IE)不是研究局部的生產技術,而是研究有關整個企業組織的全局性生產技術,也就是體系。不妨說,豐田生產方式是豐田式的經營管理學(IE)。原有的經營管理學(IE)和豐田式的經營管理學有哪些不同呢?說穿了,豐田式的經營管理學就是賺錢的經營管理學(MIE)。我認為,如果經營管理學(IE)不能降低成本,增加利潤,便沒有什么價值了。
經營管理學(IE)的定義很多。原美國鋼鐵總工會一位領導于部下的定義是:“IE的職能是,進入工廠改進方法和程序,以求降低成本”。我認為正是這樣。
《工廠>雜志說:“靈活運用技術和體制以改進生產方法,其范圍包括操作的單純化乃至大規模的投資計劃。“
麻薩諸塞州理工學院教授克拉克說:“IE有兩層意思,一是以改進工廠和車間的操作方法為目的;一是使動作和工時更加專門化的研究。這是技術家的業務。從本質上講IE工程師的目的在于為改進而進行組織性研究。”

此外,泰勒協會的后繼團體SAM(The Society for Advancement Management)對IE作了下列規定:“IE在于應用工程知識和技術進行下列各項的研究、改進、計劃和執行:(1)方法和體制;(2)質和量的測定標準,包括組織上/作業上的各種程序的標準;(3)根據標準評價實際成績,作為采取適當行動依據的管理。這些都是為推進更好的管理工作。在貫徹中,特別應該考慮職工的福利。因為1E的目的僅僅在于降低經過改進的產品的成本和經營成本,并非限制企業活動。”
上述經營管理學(IE)的各種定義,都講得很好,可資參考。不過,要在私營企業中運用而取得成績并非易事。我把豐田的經營管理學定為“賺錢的經營管理學”的理由之一,是希望在豐田公司發展起來的豐田生產方式能夠趕上并超過美國的經營管理技術、生產方式,即美國的經營管理學(IE)。
很幸運,豐田生產方式作為我所設想的“直接涉及經營管理的全公司性生產技術”,不僅運用在豐田汽車工業公司內部,而且在周圍的協作企業中,也扎扎實實地推廣起來。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