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一種文化,或稱基因,去談方法和路徑,是蒼白的。
日本文化是一種什么東西?它對人的行為模式產生哪些根本的影響?——此次研修的精益顧問Brad Schmith以一個外族人的眼光,同時又是浸淫日本多年的感同身受,來解讀日本文化,既到位,又簡明直接。
這也是我們本次精益生產研修班7月6日到達日本工業城市名古屋后,馬不停蹄上的第一課——由能講一口流利日文的白人傳教士的后代Brad Schmith頗具苦心地傳授,關于包括如何恰如其分,并且“得體”地在日本文化中與人相處:
◎ 日本人稱自己為“大和民族”,故處處講求和諧,他們追求的和諧除了自己家庭內部外,把公司和整個國家都當成經營和諧的環境,所以,和諧是無處不在的生活和工作重心。
◎ 追求和諧最大的秘訣就是自律和克己。遇到事情和問題時,為了保持和諧,盡量地克制自己,而不是攻擊或抱怨他人。
◎ 采取任何一個行動前,要考慮這么做是否有利于環境和諧,簡言之,就是要多為他人考慮。
◎ 為了保持和諧,個人的欲望應該得到控制。
◎ 做事情的原則是,不要給他人添麻煩。
那么何謂“克已”呢?它對行為模式帶來的直接影響是什么?Brad 在寫字板上分別畫了三個身體微曲、45度鞠躬,90度鞠躬的小人,并身體力行地頻頻演示,在哪些場合運用此禮。
◎ A和B是朋友,假如C侵害了A, 作為朋友,如果是其他國家的人,B很可能為了保護A而去攻擊C。但如果是日本人,B會很恭敬和C行禮,并送禮求情,請C不要侵害A,這樣,不但A和B保持了和諧,C也和AB保持了和諧。所以,日本人追求的是更大范圍的和諧。
◎ 剛畢業的大學生,進公司首先要接受的培訓是早上怎么問好,天天都說恭敬地行禮并致“早上好”即便是學生也講了十幾年了,為什么還要專門花時間訓練呢?這就是要讓新加入公司的人,對于每天大家見面問好的事情有足夠的發自內心的尊敬,以晚輩的身份工作,保持謙卑的心態,有利于工作關系的和諧。
◎ 做錯了事,一定要有誠意認錯,不認錯會是更大的錯誤。如果某人犯了很大的過錯,只要他真心誠意地鞠個90度的躬,并面帶悔意或者眼噙淚水,再大的過失也會被原諒。這對于一定要追究責任的西方人來說,未免太感性了。
◎ 遇到別人出問題時,日本人會克制自己求得和諧,他們認為對錯誤糾住不放表現出怒氣的人,是不成熟的,也不可取。
◎ 日本人很自律,表現在上地鐵時,大家會很自動地靠兩邊等待下車的人先走;如果兩個人住一間酒店房,前面的人用過洗浴間時,會清理干凈方便下一個人使用;在公共場合,會很注意自己的行為不會給他人造成不便如大聲喧嘩等。
看著洋人Brad恭敬并且虔誠地演示作為一個日本人,如何在現實的環境中維護“和諧”,并且一再很當回事地提醒我們說,在日后的考察學習中,遇到日本企業,介紹自己時,一定要謙虛有禮,比如像“我們在中國是家大公司”——這樣的表述完全不恰當,而“得體”表述的標準答案是“我們是一家小公司,我們的管理者對精益制造知之甚少”。
置身這樣的場景中,你會很快得出結論,為什么自大的美國人,費幾十年之功師從日本公司,引進精益制造,最終如此心灰氣餒——這一套,對于崇尚自由、開放、競爭的美國人,無異于鬼扯;而對于崇尚自我的歐洲人,可能更無從說起。

中國人可以嗎?
據說,1990年美國人出版的《改變世界的機器》一書將豐田生產方式(后來豐田生產方式被稱為“精益生產”即起源于本書)介紹到中國時,我國學術界與生產企業對從美國轉口的TPS的熱情也曾經風靡過一段時間。十年前,中國某汽車企業就已經宣布實現TPS所能達到的“一件流”、“看板”等精益生產方式,但是,今天來看,這種努力并未獲得真正成功。十幾年來,對實施精益生產的熱情冷卻了。
基因真的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嗎?
“大家都認日本人運作工廠時候有軍閥作風,但企業運作得又很好。很多公司,接受關于精益制造方面的顧問,想提高;但是顧問一走,公司就會回到原位?!睂τ谶^去數十年如一日,試圖COPY日本精益生產方式的失敗,Brad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們還不會思考!”
在Brad看來,TPS帶給外來者的價值核心,并不在于引入它的某一種生產模式、或者方法,比如“看板”,“一件流”等,對不同基因,不同文化、不同種族出身的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精益的思維”,Brad說,“重要的是see something,,必須思考,why?how?為什么,怎么能做到?如果只是簡單copy, It donesn’t work!”
TPS思維的價值精髓是什么?
實際上,在BRAD看來,企業誕生的基礎,文化,基因不盡相同,但是運作一個企業,其它共性的東西無處不在,而在對待和處理這些“共性”問題時,我們思維的差異,才是決定行為模式,并最終分出高下,成敗的關鍵所在。
“精益思維里邊,對浪費、價值的理解,是最核心的兩個思想。”,BRAD說,關于浪費,價值的不同處理,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我們創造價值和浪費的比例是多少?大部分公司都把注意力放在創造價值那部分,而忽略了我們經常創造了30%,卻制造了70%的浪費。”
他舉例說,假設一名打字員,希望改進她的工作,“你認為他的注意力應該放在打得更快一點,還是關注一下她浪費的那部分?”BRAD認為,事實上,哪怕她打字的速度再提高一些,她創造的價值也不可能有更大提升,而如果管理者為其減少一些不必要參加的會議,減少部分重復的工作,她的效率將會提高得更多。
這就是TPS的思想核心:轉變思維方式,關注徹底杜絕浪費,而不是單純追求價值創造。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