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在電視上,還是在很多文章和書籍中,我們都會看到建議那些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領導、團隊成員或者個人——“不用管別人,做你自己”。如果我們需要竭盡全力去完成我們不擅長或者表現不佳的工作,這可以是一個很好的鼓勵建議,可以幫助受鼓舞者放下心理包袱去更好地迎接挑戰。但是“做你自己”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會成為非常糟糕的建議。
“做你自己”這個建議往往并不會單獨出現,而是在各種各樣的準則中如“做正確的事”或“對他人做”等等。把任何建議、方法或工具從上下文中取出,并將其簡化為一些簡潔的短語,這是潛在的危害。“追隨你的激情,做你自己,永不放棄”這一句也不例外。從本質上講,有自知之明的人從周圍的人身上獲取信息捕捉點,并以合適的方式去適應,往往會更成功,更有可能被提升為領導職位。
從精益管理的觀點上看,養成“三現主義”的習慣,嘗試更多地接近并傾聽客戶的期望,適時做出調整,并且有足夠的判斷意識來認識到在系統中有錯誤的地方,這些是持續改善的必要條件。個人、社會和企業都是如此:為了在世界上取得領先,我們需要首先展示的東西即顧客期望、價值,而“做我們自己”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以幫助他人的方式去做自己。

適應與改變自己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當我們獲得經驗、知識和技法時,“我們是誰”就已經改變,其他人從我們需要獲得的內容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自知之明是發現差距,發揮積極性去找到不斷自我提升的能力。如果我們總是為自己的行為辯解,我們就有可能采取一些對團隊或社會沒有幫助的行為。而不管所處的環境,堅持要做真實的自己,會讓我們有可能對自己和周圍的人產生反作用。有觀點顯示:“那些認為‘能力是固定不變’的孩子會在失敗后放棄;那些認為‘人的潛力是固定不變’的管理者則無法指導他們的員工。”
對我們自己來說,沒有自知之明的自我真實的釋放,對我們想要服務的客戶來說可能并不重要。也許我們有幸運的時候:我們在內心深處和別人想要我們成為的人會合二為一;結果是我們是一個吸引眼球,頭戴光環的團隊成員,領導者或藝術家。但是,即使是名人名流也會在意他們的公眾形象如何被感知,所以他們會嘗試研究不同的方式來呈現,而觀眾則有可能會某種程度上的接受,甚至是追隨。
但在現實中,我們在乎的客戶往往會反饋給我們:“我不在乎你怎么想也不在乎你相信什么,我只在乎你做什么!”對于客戶而言,你應該先交付出完美的結果,可能過程并不真實可靠,但對于我們自身而言,這是我們認知自我并不斷改善前進的過程。因為當客戶不愿意為你做什么而買單時,所有的一切努力也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