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最近幾年,因日本泡沫經濟現象,使日式管理與美式管理的優劣又成為一項話題,許多人繞著日本的終身雇用及年功序列制薪資的主題,談論著日本式管理似乎有逐漸勢微的傾向。
尤其前一陣子,更有報紙報導,有些日本企業甚至前往美國公司取經,吸收美國企業的管理經驗,以振興日本企業,一時間,好象美式管理又恢復了以往的雄風,一些學美式管理的人,好象有一種又可以抬頭挺胸的感覺。其實,這些報導只是一些現象罷了,企業的管理并不是簡單的分美式或日式,因為這樣分,好象只要是美國企業就一定是采用美式管理,日本企業就一定使用日式管理,這種二分法的想法,實在是太單純了。
另外,前面提到,有許多人更以為日式管理的基礎好象是在終身雇用及年功序列薪資,因此認為,目前日本正逐漸打破終身雇用及采用能力主義敘薪,這不正是日本式管理的逐漸勢微嗎?其實,不論是美式管理或是日式管理,皆有其一定的價值及適用的時機,并沒有熟優熟劣的分別,只是運用得是否恰當而已。
因此,筆者認為日人今井正明所提出的”改善“觀念,可作為對日式管理更深入了解的另一個思考的空間。另外,藉此說明,為什么日本企業能在世界經濟舞臺表現的如此杰出,而此一”改善“的觀念,也是最被人忽略的部份。也可以說,許多引進日本管理手法而失敗的臺灣企業,譬如品管圈、提案改善、全面品管或是零缺點等等,都是未能了解”改善“觀念所造成的。

二、改善的觀念
長久以來,今井正明一直在思索著一個基本的觀念,來解釋日本與西方管理人員處事的差別所在,并從此觀念了解為什么許多日本企業能在全球市場中取得優勢,甚至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大多數新式觀念、制度與科技,皆源自西方,但卻由日本發揚光大。最后終于從東西方傳統價值觀中,得出西方慣于”突發改變“,而日本卻是習慣”逐漸改變“的態度,而得出主要的差別在于”改善“觀念。
日本山田教授,在1950年代曾訪問美國企業,探索美國生產力的奧秘,在25年后,重回當年訪問的洛基河鋼鐵廠時,竟然發現該工廠25年都沒有改變。山田教授表示,這在日本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改善“觀念在日本是非常普遍的觀念,正是這一觀念,使得日本企業根本不可能長時間停滯不變。根據今井正明的觀察,西方管理人員幾乎沒有“改善”的觀念。因此可以說,正是改善觀念的缺乏,造成西方企業的工廠能長期不作任何改變的主要原因。
“改善“的觀念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公司所有的員工隨時隨地注意所有可以改善的大小事情,因此可以說一切的生活方式、工作方法、社交方法或是家居生活,都可以透過不斷地”改善“而獲得進步。因此,今井正明認為,這些年來,許多的學者,不斷地探討造成戰后日本經濟奇跡的原因,這些學者提出相當多的解釋,包括生產力運動、全面品管、品管圈活動、提案制度、自動化、終身雇用制、年功序列薪資、工會等等,但真正的精髓卻是”改善“觀念的基本哲學。
在”改善“觀念的基本哲學下,才發展出前述的那些日本式管理模式,如圖一所示。而日本企業的全面品管制度的主要貢獻是,讓員工培養”過程導向“的思考方式,確保全體員工能養成隨時進行改善的工作習慣,使”改善“觀念深植每位員工的心,讓企業持續進步。
三、改善與管理
一般說來,企業的管理活動有主要兩項,即維護與改良。而改良又可分為改善與創新兩種。維護指的是維持現有技術、管理與作業標準的活動;而改良指的是改進現有標準的活動。今井正明認為,管理人員主要是確保公司全體人員能夠遵守標準作業程序的規定,因此管理人員須事先建立公司的政策、規章及作業程序,以利全體員工有遵循的依據。
而管理人員的責任就是確保公司的員工按照公司的規定作業,如果員工未能依照規定,則施以懲罰,若是能力問題,則提供教育訓練或是改變標準。
另一個管理人員的工作是改良,所謂改良就是改進現有的作業標準。也就是說,日本企業管理人員的工作是作業標準的維護與改良。越是高層的管理人員,越重視作業標準的改良。而一位基層員工的工作,則是以維護現有作業標準為主,不過,當基層員工以熟練其工作之后,他就可以透過個人的建議或品管圈的活動,對公司作業標準的改良有所貢獻。
另外,作業標準的改良,也意味著標準的提高。標準提高之后,管理人員也就必須設法維護這些標準能被持續執行。從這里看出,維護與改良對日本企業的管理人員,可以說是一體兩面的事。
關于西方企業管理人員對“改善”觀念的欠缺,在這里筆者提供一個例子,有一本名為“奇異傳奇”的書,描述美國奇異公司總裁威爾許如何改革奇異公司,使得奇異公司的獲利水準,在美國名列前茅的故事。書中曾描述該公司為了解日本企業是如何成為高競爭力的企業,因而成立一個項目小組,在前往日本考察后,其中一個結論是,日本透過改善活動,提高了生產力及產品品質,因此奇異公司決定推行提案制度。
例如,有一位現場工作人員,因某一個螺絲因品質及設計不良,時常刮傷自己及產品,透過提案改善制度,提出自己的建議,最后解決了這個惱人的螺絲問題解決,除此之外,該員工也因為參與改善而提高了成就感。從這個例子可知,西方企業傳統上,并不認為現場工作人員需要參與改善活動,現場工作人員只需要按照標準的工作程序作業即可。
從日本企業的工作觀念中,可以看出不論是中高階主管、基層管理人員或是作業人員,都負有改善責任,只是比例不同而已。而傳統觀念中,對創新維護的觀念。并沒有日本“改善”的觀念。西方企業在改進(improve-ment)或是創新,一向習慣由工程師扮演著創新的角色,而改進(improvement)的概念也與日本的改善(kaizen)有所不同,因為改善指的是作業過程中自發的小改良,而創新則是在技術或設備方面投入大量金錢之后,得到的成果。因此“改善”與“創新”是有所不同的,故今井正明才會說西方企業沒有改善的觀念。
不過對高科技公司而言,創新在管理工作中所占的比重較高。因為這類高成長卻也是高風險的產業,所靠的就是技術的競爭優勢,一旦技術失去優勢,整個公司也可能消失不見。這里要再一次強調,并不是所的觀念都適合公司的所有的部門。
研發部門可能創新的工作概念比較重要,但制造部門的改善觀念,應受到重視,不同的單位如何權衡,就看部門主管對改善與創新的認知了。這也說明了為什么西方企業大多擅長高科技研發,而日本則擅長于制造了。近年來,西方與日本優秀的企業已相互模仿對方的優點,因此從這些優秀的企業中,已看不到純粹傳統西式或日式的管理,這正可印證前面所提的,并沒有是美式管理較好,或日式管理較好的問題,端看應用的場合而定。關于這一點,再另外撰文探討。
四、提案制度
前面提到日本企業的全面品管制度的主要貢獻是,讓員工培養“過程導向”的思考方式,確保全體員工能養成隨時進行改善的工作習慣,使“改善”觀念深植每位員工的心,讓企業持續進步。而“提案制度”則是落實全體員工參與“改善”活動的一項制度,變成日本企業的管理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項目。有些公司甚至以基層員工的提案數量,作為衡量中低層管理干部的績效指針之一,并要求干部須協助作業人員提出更多的建議案。
在臺灣導入“提案制度”的企業,有些公司也一樣規定每一部門每月須提出某一數量的提案數量,以便整個公司能投入改善的活動,提高公司的競爭力。但是因為有些中高階主管,并不是真正理解日本企業改善的觀念,甚至不具備改善觀念,單純只是將“提案制度”看成一項制度去推行,最后不是各部門應付了事,就是草草收場,這樣的結果到處可見,其原因正是今井正明所說的,企業中從上到下,并未具備改善的觀念,也未變成工作與生活中的基本哲學,這種情況下導入“提案制度”,當然看到的只是以為一項制度而已,由于這樣的膚淺認知,最后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日本企業有一重要特色,那就是提案數量非常多,高階主管也非常重視提案成果的發表會,并撥出時間親自參與,使員工感受這種從上到下對改善活動的投入。提案又分為個人提案與團體提案,其中團體提案包括小組織活動(即品管圈)、成本降低小組、自動化小組等等,都是團體提案活動的范圍。
員工的提案獲得通過之后,也意味著作業標準將跟著修改,不過因為標準是員工自行想出來的,因此員工也樂于遵守。最后企業經由此種全員參與的改善活動,作業標準逐漸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也相對獲得提升。日本企業這種由改善精神所引申出來的競爭力,最初并不為西方企業的管理人員所認同,直到1980年代以后,因日本企業在世界各國攻城掠地,才引起西方學者想一窺日式管理的奧秘。

五、過程導向與結果導向的管理
有關西方企業與日本企業管理的方式,最常被探討的另一項話題是日式的過程導向與西式的結果導向,所延伸出來管理理念的差異。西方是一個極端重視結果的社會,也就是說幾乎是以成敗論英雄的方式在評論一個人的價值。而日本社會則較偏向過程,這并不是說日本企業不重視結果,但是更注意過程中員工所參與的程度、態度、付出的心力及是否在這過程中有所成長。
基本上,西方管理因民族性的關系,對于英雄普遍懷有極度的崇拜心理,從美國電影中超人、洛基或是藍波的角色,大概可以看出美國人對英雄崇拜的心理根深蒂固,其反應在企業經營上,也是同樣的心理。當企業經營不善時,最普遍的作法就是,從外面聘請一位強人,企圖將企業救起來,成功之后,該名主管也就成為員工中的英雄、明星;這種情形,在西方企業屢見不鮮。這是標準的結果導向管理模式,反應在一般管理上也是一樣,只問結果不問過程成為一般管理人員基本信念。問題是結果有長期與短期之分,短
期的效益并不見得可以累積長期效益,但結果導向的管理,往往只能偏重短期效益,使企業的發展面臨長期發展的困難。
另一個最常見的模式就是并購,并不是說日本企業不并購其它公司,但從并購的比例,美國企業則是以并購為主要手法,作為創造結果的主要方法。前面提到奇異公司總裁威爾許,就將奇異旗下的各事業像買賣卡片一樣的賣來賣去,因為他要追求企業的利潤;這正是結果導向的標準的思維模式。
相較之下,日本企業就比較重視過程,而“改善”觀念正是一種過程導向的思考方式,透過以人為導向的活動,強調員工的參與及努力,塑造出企業整體員工不斷地在工作崗位上追求進步的理念,成為生活中的信條。因此,日本與美國企業比較起來,日本重視群體和諧,較少有英雄的出現,亦即追求平均打擊率的提高,遠勝于崇拜全壘打王。
有一個松下公司的改善活動,可以說明日本企業是較重視過程導向的管理。松下公司的某一工廠,其員工餐廳服務小姐所成立的品管圈,有一次選定的主題是員工喝茶的行為研究。因每個員工喝茶的習慣不同,因此茶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根據該組的觀察,員工普遍有坐在同一位置的習慣,因此提議將每一桌的茶水使用情形加以記錄,根據得出結果,提供每一桌的茶水,結果茶葉的使用量,減為以往的一半。該小組最后因對改善活動投入的程度,獲得松下公司年度的社長金質獎。
從這里可以看出,日本企業對過程的重視,這件案子要是發生西方企業或是臺灣,從結果導向的思考方式,管理人員可能以該提案所創造的利益非常微薄,而給予較低的評價。同樣一件事情,因不同的思維模式,就會出現這么大的差異。
臺灣企業的管理,基本上并沒有純粹的西方管理或日式管理。由于受西方管理教育的人較多,學校的老師及教授,也大多留學歐美,因此學生的觀念自然傾向重視結果導向。另一方面,早期臺灣企業的創辦人,大多受日式教育,因此受日本思維模式的深刻影響,對待員工也不像西方企業動輒以裁員方式處理不景氣,較重視團體的和諧。這兩種不同的哲學,促成臺灣今日這種混合管理模式的景象。
七、結語
由于日本企業在世界經濟舞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歐美企業在一探日式管理的精神之后,逐漸調整經營管理手法,尤其是豐田式管理更是成了舉世聞名的管理方法。但是,其背后的真正精神卻不見得是,
每個企業家或日式管理的崇拜者能真正了解的,這也是為什么今井正明寫“改善”這本書的用意,期望關心日式管理的人,能從中了解日式管理的真諦。
本文試著解釋“改善”的一些基本精神,希望推動全面品管或是其它日式管理手法的企業,能從精神面多了解“改善”的內在意義,并將觀念傳播給企業中的每一位員工,從上到下確實體會,則無形中企業所推行各項活動,即能逐漸展示出應有的績效。現今各國企業無不面臨嚴苛的挑戰,檢視世界知名的企業,不論是歐美企業或是日本企業,都已逐步調整學習對方的優點,已無絕對的日式管理或美式管理,因此了解各項管理背后的哲學,才能確實發揮各項管理手法的真正長處。這點對于負責引進新管理制度的人,實在是不能不注意的重點。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