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是有很容易滿足的時刻,為小小的驚喜而感到幸福,為自己的一個小小的創意而興奮不已;長大了,難道就沒有了嗎?人性與機器的最大區別在于人可以因為你的一句贊美而高興,可以因為你的一句數落而沮喪,所以有時候不是員工不愿去做改善,是我們有沒有去啟發、引導員工做改善;員工有沒有問題點的意識;員工有沒有做改善的方法;員工想做改善時有沒有得到各方的支持等等。
要提高改善意識,首先要提高問題點意識。一般員工都有惰性,不愿自找麻煩,所以對問題視而不見。沒有問題何來改善?所以開始的強制是必須的。我還是建議TPM的方法,利用AM的七個步驟,把員工的發現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標準執行能力……等等逐步提高并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這樣一來,無論是現場,還是成本,必定會有好的轉變,而且會持續地改善。
在我們公司,員工在做水切換操作時,由于有壓力釋放的過程,四濺的水經常把地面搞臟,10秒鐘的切換,居然要花10分鐘的時間做清掃,于是他做了個切換水收集排放裝置,每次切換后清掃地面時間為零,他可以多休息10分鐘了。當員工嘗試到改善對自己有益的一面,改善就一發不可收拾了,哈哈~~信不信由你!

針對改善提案:
1、主管以上干部參與但不能拿獎,也就是說他們的提案只能給員工分享;
2、獎金分為7個等級,三等以上提交推進委員會討論后批準(總經理參與);
3、所有提案先由部門主管、部長審核后提交推進局,三等以下的提案由推進局批準即可;
4、獎勵形式分為直接發放、課題發表形式評定發放和公眾場合總經理發放;
5、所有提案必須是實施完成后的,有效果確認的。
經常談到領導與被領導的三種關系“君親師”:君是君臣,是領導力和執行力,任何一個管理者都需要適度的君,君太過則是壓迫,物極必反,無君則所有事情難以推行下去;親是親情,要把所有的員工當作自己的親人看待,要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幫助員工改善,不是讓他們工作得更加辛苦,而是更加機伶,這樣員工就會呼吁你的變革和改善,并且真正參與進來,否則,沒有人喜歡變革與改善;師則是教導,對員工我們更重要的是去教導他們,而不是管理他們,若學習的這些內容,對他們是有幫助的、是增值的,員工也會積極參與到改善當中。這三點尤為重要,要充分掌握這個度。
身先士卒:首先我們的管理者有沒有去身體力行的去參與改善。否則就是耍流氓。
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產線員工,為什么要參與改善,如何改善,我們有這樣的平臺嗎?
利益分享:改善很多時候變成,自己找問題,自己挖坑,把自己套了,如果這樣,沒有人會參與,要分享。
以善小而為之:不要因為一些改善不起眼,就忽視,培養一種習慣,一定是從點滴開始,也不要把這個作為一個短平快的項目。
榜樣的力量,企業中總有一些有潛力的員工,以點帶面。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