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
最近網絡上總有人在議論精益, 說精益亂了!什么好東西都被那一群搞精益的往自己的臉上貼了!精益已經濫了…!
所以出現了許多迷惑:精益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精益? 什么不是精益? 精益到底有沒有被濫用? 甚至對這些問題也都出現了正反兩面的看法。
雖然我也參予了討論,總感覺說不清楚,所以決定干脆寫一篇長一點的,說個痛快!
01
精益到底是什么?我想應該先從在哲學上定義一門“學問”的幾個不同角度或層次說起。就一個復雜的理論系統而言,由于人們最先認知到的通常是它的表面現象,所以會先從其獨特的、可辨識的表象的特征來下定義是很正常的,也就是說我們通常會先從其特有的“相”來做出定義。1990年出現的“Lean Production System”的這個詞,字面上的意思“苗條的”就是從“相”而生(導入這個系統之后就會漸漸長成這個樣子)。
但是在中文翻譯時,“Lean”這個詞被譯成“精益求精”的“精益”則是改從“用”而名,也就是說,翻譯時變成以這門學問的作用,也就是:“持續改善,越改越好”這個作用上的特征來命名了。說的白話一點,一個是從“結果”的特征來命名,一個是從“手段”的特征來命名,名義上雖有不同,但所指的都是相同的一門學問。
02
這讓我想起瞎子摸象的故事,大象是什么?有人說:一種世界上鼻子最長的動物(說不定古時候真的就有人把大象叫做〝長鼻〞),一種耳朵最大的動物(也許有人叫:大耳),一種陸地上體重最重的動物(也許有人叫:大塊頭),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命名,最關鍵的是大家不要忘了,大家所指的都是一樣的〝大象〞,而且是一頭活生生的大象。
我這么說好像有點在玩文字游戲,但是我想表達的概念是:不管Lean叫苗條的、精益的、精實的、精良的、還是精細的…,他所指的都是那頭“大象”:豐田的…!
也就是說,我們要討論精益到底是什么?我們就必須回歸它的原義:Lean Production System本來就是指“像豐田那樣的(苗條的)生產系統”。
我之所以說〝像豐田那樣的〞有兩層意義,首先,精益生產系統不等同于豐田生產系統(TPS),因為TPS是豐田〝目前正在使用或運行〞的生產系統,這是豐田經過數十年改善、打破無數制約、為自己的需要所調適出來的,也就是說它只適合豐田自身條件和現狀需要所采用的,它不是一般企業可以直接照搬套用的(至少可以說:因為還有許多條件自己還不具備),所以不能說LPS就是TPS,而是應該說:LPS是〝像豐田那樣的(苗條的)生產系統〞。
其次,一般企業想學豐田,大概只適合把TPS現在的管理章法當成是一種自己想要去追求的理想狀態,然后以自己當前的狀態與條件做為起點,按照TPS的原理原則或者TPS過去幾十年的進化過程,自己一步一步地打破制約、一步一步地進行改善,只有此路,別無他途。而精益與TPS的最大的差別就在于:精益提供這種〝向豐田學習〞的方法論,也許精益的最大的價值就在:教會一般企業〝如何向豐田學習,直到變得像豐田一樣〞!
03
說到這里,精益到底是什么?也許我們可以先作出兩個小結論:
1.? 精益生產系統是一種〝像豐田那樣的生產管理系統〞。
2.? 精益同時也是一種幫助一般企業〝向豐田學習,學到向豐田那樣〞的方法論。
所以要說明精益到底是什么,就必須先說明TPS到底是什么?然后才能說得清楚精益應該是什么?以及精益到底還缺什么?有關〝精益應該是什么?到底還缺什么?〞這個話題,各位可以參考我前面的文章:精益從業二十年的反思,本文不再重述。
本文從另一個角度來談談:到底什么不是精益或不屬于精益?一般在議論這個話題的人,通常有兩種立論的依據,一是:LPS里沒有論述或提及的;另一種說法是:它不是豐田獨創的。有關〝LPS里有沒有論述或提及?〞這個話題一樣可以參考精益從業二十年的反思,至于第二個依據:它是不是豐田獨創的?要厘清這個疑問,我們就得從影響豐田的管理思想的各種不同的管理理論說起。
首先,我們必須得說:影響豐田最大的應是當時的日本文化,而影響日本文化的因素中,最重要的當屬中國的傳統文化(例如:儒家思想、陽明哲學、甚至還包括佛教文化...);其二,最直接影響到豐田的,應該就是豐田的兩位老東家:豐田佐吉及其兒子豐田喜一郎,其中,豐田佐吉自創的自働化、現地現物;以及喜一郎提出的JIT--剛好及時,這三個管理思想對豐田的影響確實是巨大的。其三,也就本文所要強調的,進入到二戰之后,影響豐田最多的(尤其是影響到大野耐一的)當屬:福特的流水線、盟軍導入的TWI、戴明及朱蘭博士的PDCA/實驗辯證法與TQC、超市方法、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海茲堡的雙因素理論…等等西方來的理論或方法,我們不可否認,這些東西確實都不是豐田自家獨創的。
那么,豐田的偉大之處究竟在哪里呢?且聽下回分解……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