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浪費?豐田的回答是:“最大的浪費,是對員工智慧的浪費。”
2009年11月,當北京迎來第一場雪時候,我也在這一天,再次從北京來到豐田。第二次零距離地學習豐田,感覺仍然是那么震撼。
1945年8月,當豐田汽車創始人豐田喜一郎提出了“趕超美國”口號時,美國的生產率是日本的8倍。“8倍是什么意思?難道是美國人體力是日本人的8倍?如果不是體力,那又是什么?那是因為日本的浪費是美國的8倍。”說這句話的是后來被譽為豐田之父的大野耐一,以徹底杜絕浪費思想為基礎,追求汽車制造合理性的豐田生產方式由此產生。

盡管趕超美國的目標在60多年后才實現,但豐田是整個亞洲唯一能夠向世界輸出管理、輸出價值觀的公司。可以說,豐田模式改變了對制造的定義。過去,我一直對所謂的“中國式管理”不以為然,但通過在豐田的參觀學習,卻讓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中國企業未來在全球范圍內的崛起,背后是不是需要“中國式管理”的支撐?而沒有中國傳統支撐的“西化管理”能夠走多遠?
每年和我一樣來豐田參觀的人成千上萬,但很少有人能夠復制豐田的成功,道理很簡單,他們總是習慣于詢問那些技術性的問題,而不是去了解豐田的文化。作為一套基于東方文化基礎的管理哲學,豐田管理是建立在消除浪費基礎之上的管理,整個豐田管理的核心,全部是圍繞浪費來進行的。這正是為什么豐田能夠消除與美國企業8倍的差距,并最終趕超美國的原因所在。
實質勞動與非實質勞動
豐田管理體系中,有很多精妙之處,比如對個人行為浪費的分類。豐田將個人行為分為實質勞動與非實質勞動,管理者從這個分類中一下就獲得了科學的入口與高效的管理。
豐田用了兩個詞來區別“實質勞動”與“非實質勞動”,實質勞動叫“働”,非實質勞動叫“動”。
所謂“働”,指的是對產品的客戶價值直接增值的動作。這種動作每做一下,產品的客戶價值都會增加,比如加工、裝飾,都直接作用在產品上,會對產品的價值產生增值。而非實質勞動的“動”,指的是對產品的客戶價值沒有直接增值的動作,比如搬運,比如在工作崗位之間的移動,無論多么必須,對產品的客戶價值都沒有增加。
從這兩個分類,我們就可以一下把員工的行為分開,并區別對待。通過這樣的分類,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員工一天8小時在公司中,有多少是實質勞動時間?對管理者同樣如此,總裁指導某個員工的行為是“動”,而通過戰略來指導所有的員工,才是真正的“働”。當管理者把大量時間消耗到“動”上時,不僅員工由此會失去自主與獨立工作的能力,而且總裁真正應當關注的“働”反而被忽視了。
對員工而言,如果做了很多辛苦的事,卻只有苦勞沒有功勞,就都是“動”,并不能產生價值。對管理者而言,“働”應當是為團隊提供戰略方向與執行規則,營造團隊激勵文化,提供作業流程與標準化的知識管理系統,這些才是真正的實質勞動。而為某個員工提供指導,則是非實質勞動。
對這類非實質勞動,即“動”的行為,豐田進行了相應的分類:
A類行為:立即可以排除并不會產生任何障礙的動作;
B類行為:作業上不需要,但需要對作業進行分析之后排除的動作;
C類行為:在當前條件下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動作,這些動作沒有價值,但是卻是必須的,需要通過改善才能排除。
我們不妨花點時間統計一下,在我們的企業中,真正的實質勞動也就是“働”,到底在我們一天的工作中,能夠占到多少?豐田專家給我們畫的比例圖中,員工的實質勞動在整個時間中,也就是10%左右,這就意味著,員工的勞動有90%都可能被浪費掉了。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