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精益?許多一線員工對此感到高深莫測,不理解不支持。如何得到員工的理解和支持,作為職業精益的推進者,我的體會就是不空談,到現場去、到一線員工中去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他們才會由懷疑到理解,由理解到支持。稻盛和夫講:答案永遠在現場。必須親臨現場,用真誠的眼光仔細地觀察現場,用眼睛去凝視,用耳朵去傾聽,用心靈去貼近。這時我們才可能聽到產品發出的聲音,找到解決的辦法。我想這也是推進精益的工作方法。
精益的核心就是改善,就是消滅浪費,生產任務越忙,越是改善的好機會,越要改善。2010年4月我在集團下屬的六分公司604車間檢查時,站在通道前觀察熱火朝天的生產大干現場,發現布局存在明顯不合理的情況。工作臺布置在通道前,操作者在焊接工件時,飛濺的焊花就會對安全通道的行人形成安全隱患。盛放成品區、半成品區的工位器具擺在現場中間,轉運零件時需穿過焊接平臺,造成搬運距離長。

發現這個問題后,我把車間主任和現場的操作者集中在一起,把發現的問題向大家說明,并提出只需將操作者平臺與盛放零件的工位器具互換位置就可以解決上述問題。經過我耐心細致的講解,大家一致認為我提出的建議可行,車間連夜將方案實施,通過重新對現場布局,消除了焊接的安全隱患,零部件搬運的距離由4米降為0.5米,現場的目視效果得到大大的改善,此項建議還獲得公司合理化建議三等獎。成果的取得,讓車間領導和現場的師傅們理解了精益的涵義,也讓我得到了車間師傅們的尊重,每次在車間看到他們都主動和我打招呼,讓我再幫他們看看現場還有什么問題。
這項改善作為一項典型案例,我在每次給精益骨干做培訓時,都把它作為一個典型給大家講,告訴大家改善有時不需要花錢,只需換個位置。精益不神秘,只要動腦筋,就會發現精益就在身邊? 改善就在眼前。
我們很多同志借口生產任務忙將現場改善與完成任務對立起來,認為工作比較清閑的時候才應該做精益現場改善,我們很多領導同志也存在這種思想,這種思想是非常錯誤的。精益不是雪中送炭,精益一定是錦上添花。經驗表明,在那些工作比較清閑的車間里往往不會產生出更多的改善方案,并且不會產生出水平較高的改善方案,本身就清閑再搞精益改善有什么意義呢?相反,在那些工作比較忙的車間里,改善方案卻往往是層出不窮,而且還會出現高水平的改善方案,因為忙不過來,人手不夠,人們才會開動腦筋,相出解決的辦法,激發出改善設想和改善方案。我們很多同志認為精益生產是遙不可及的事情,望而卻步,一說精益生產就是要準時化、就是要搞成U型生產線,沒有這些就不是精益生產,這種觀點是不對的。推行精益過程中我認為要多給員工強調改善的重要性,讓一線的員工在改善中理解什么是精益,告誡大家勿以“善”小而不為,通過廣大職工點滴不斷的改善,將精益生產的思想逐步融入到職工日常工作和行為當中去,使大家在改善中明白只要是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產品質量,優化工藝的實踐就是精益,就是精益生產。而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改善”都是走上精益之路的一小步。
精益管理是一個精益求精、持續推進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用精益擦亮眼睛,認清現場中存在的各種浪費,堵住漏點,補全盲點,擠出無用點。只要我們善于用眼睛去觀察、用心去發現、用智慧去挖掘,就一定能尋找到工作生產中的精益秘密。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