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在和我聊天的時候突然談到一個問題,說實施精益最快多久能夠見效?
我心里想了一個數字,然后就搖搖頭把這個答案否定掉了,我告訴他:“按新鄉重夫先生著作中提到的,應該是一年時間來實施,但它是有很多先決條件的,所以如果抱著短平快的心態來做精益,也許會比一般企業見效更慢一些。”
《基業長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曾經提出過20英里法則,說的是從美國西海岸到東海岸有3000英里的路程,如果徒步穿越的話,中間會跨越各種各樣的地形地貌,各種氣候環境,甚至各種季節,那么每天走多少路程是最合適的速度呢?柯林斯給出的答案是20英里,也就是26公里左右。
其實講到這里結合筆者學習和實施精益的過程,突然想到了很多東西。

在建立精益系統的時候,有些部分比較容易,有些部分又會比較困難,正如徒步穿越美國,有些地形平坦,有些地形崎嶇,為什么不能順利地時候多走一些,困難的時候少走一些呢?
在聽冬吳的時候,里面有個觀點我比較認同,就是做一個長期的事情,萬不可乘興而為,因為那樣會過快的消耗熱情,一旦熱情消耗殆盡的時候遇到困難,便難以為繼。正如我們在推行精益系統的時候,做了一段時間,所有團隊整體水平往上抬高一截之后,往往大家會有些懈怠,覺得應該差不多了吧。其實這側面反映了一個問題,就是大家在推行的時候,大部分是乘興而為,并不真正的想明白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這時候就需要重新確立“真北”,也就是核心價值觀,我們究竟為什么而做這些事情?
最近在收集資料寫豐田喜一郎的故事的時候,熱心網友推薦有一部電影叫《豐田喜一郎傳》,我倒沒有找到,但是卻找到了《Leaders》這部偽裝成電影的日劇,講的就是豐田汽車創立的一系列往事。
我昨天看了四分之一,幾次三番熱淚盈眶,豐田喜一郎一度被幾乎所有管理層質疑,但是他說了一句話:“我和我父親并不是為了保住大家的飯碗才如此努力的,我們是為了振興日本的工業,為日本的富強而努力著。”
我相信,正是這樣的東西才被豐田佐吉和喜一郎稱為“無限動力”吧!
20英里法則和學習精益是一樣的,都是一個自律的故事。
有些朋友會說,如果天氣好,路途平坦的時候多走一些,天氣差,路況差的時候少走點不也是一樣嗎?但是筆者覺得,如果一個人守不住他的上限,那有很大幾率他同樣也無法維持他的下限。

筆者的座右銘是“寧愿十年不將軍,不可一日不拱卒,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這段話每次我寫文案的時候,都要手打一遍。其實也是提醒著自己,每天都要有所進步,是為了長足的進步,但更多的是為了守住自己的底線。雖然我不相信成功學,但是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有一句話我覺得還是很有借鑒意義:“人們往往高估自己一年的成就,但同時會低估自己五年的成就。”
其實筆者覺得做精益也是一樣,特別是最近學習了精益套路之后,更是覺得如此,有方針有目標的每天進步一點點,日積月累下來的成長是非常可觀的。許多組長開始并不理解這么做的意義,但是當做了一個月之后,明顯能夠感受到大家對于發現浪費以及改善的能力有所提高。
在精益的術語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詞匯,叫Takt time 來源于德語的節拍,20英里從某種角度來講,就是前進的節拍。
《群書治要》有段話這樣講: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則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惡速成。筆者對于這段話的理解,是要以這樣的一個標準,來修行自己的身心,正如有一陣子筆者在教快速換模SMED技術的時候,問過一個問題:“如果本來一天換模需要2小時,現在降低到了5分鐘,那多出來的時間是用來做什么呢?”大部分學員都說:“多出來的時間就用來生產啊,提高生產效率啊!”這是典型的速成思想,這個問題我先不解答,看看大家的理解。
原來筆者對于節拍的理解,僅僅是停留在說裝配和流動需要按照客戶的需求進行配合。但是似乎在實操上,許多產品生產本身和客戶的節拍并沒有許多關系,一直到最近,回去拜訪導師回爐重造之后,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在做精益結構轉型的一開始,需要找準PaceMaker也就是定拍工序,所以這個拍的定與否直接關系到后面的道路怎么走,這里不展開,點到為止,等我們分享到價值流的時候再細說。
其實節拍看上去是為了服務客戶(其實事實上也這樣的),但是更重要的一點,是給我們自己一個目標,按這個目標來進一步的通過穩定性的提高來提高整個企業自己的水平,包括質量控制,設計制造,設備維護,信息系統,物流整備等等。
所以看似20英里是一個速度的指標,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一個修煉的指標,是不是愿意沉得住氣,潛心打磨技藝,在精益的道路上,不忘初心,雖千萬人吾往矣。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