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的傳承》第一次閱讀心得
原田先生這本書花了兩天時間粗略看完了,我知道蜻蜓點水似的閱讀不但顯得對原著的不尊重,更重要的是無法窺其門而入理解先生筆墨背后的諄諄教誨。故暫定為第一次閱讀心得,以待重溫時再補記。
雖浮光掠影走馬觀花,但字里行間都能深深感受到原田先生對TPS的繼承和創新,對后輩的期許和重托。書中很多內容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反思,特別是以下幾點內容完全創新甚至顛覆了我固有的經驗和對Lean的認知:

1. 改善的本質是要更接近最終工程。
這句話雖是第一次聽說,卻是大野耐一先生的原話,也是原田先生最核心的精益信條,它深刻揭示了精益的本質。為了流程順暢,防止停滯后延續,我們經常將問題工序移出甚至外包,這樣雖表面減少了延誤或暫時提升了企業的利潤,卻讓工程離最終工程越來越遠了。要使前工程離后工程更近,除了減少庫存,最徹底的方法是將前工程直接連接到后工程。原田先生的這句話可以作為每次改善的指引,也可以檢驗是否是真正改善的依據。
2. 看板的最小收容數是5。
讓人倍感意外的是,大野和原田均不認為多生產的4臺是過量生產over production的浪費,而認為能合理預測的生產是最能賺錢的制造系統。這雖然只是對什么是過量生產和預測性生產的一次完美的解釋,但帶給我們的沖擊遠遠不止這些,它有力地擊碎了我們頭腦中那些機械的和一成不變的TPS規則,展現了精益無與倫比的靈活性和生命力!但我們也要明確哪些規則是靈活可變通的,哪些原則是不能有絲毫改變的。
3. 隨著改善的進行與物的流動性推進,經營者應考慮并改變組織(機構/制度/營運)的適配性。
這可能也是我過去參與過的某些改善之所以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我們雖然改變了現場的作業方法和物的流動方式,卻未能改變原先的組織(包括機構/制度和營運)來適應這一根本變化。所以改善之初就需和經營者事先溝通,獲得其在后期組織變革中的全力支持。

4. 專用生產線和通用生產線。
針對專用線,原田先生雖然沒有給出肯定的結論,但從他的描述“為了在通用生產線中導入新制品或零件,殫精竭慮,完全感受不到工作的干勁和熱情”中,已經闡明了自己的態度,而且能實現simple slim compact cheap的專用線,也證明了公司的技能及技術的進步和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究竟是用多種型號多樣混合的通用線,還是少量型號或同類型號的專用線,取決于公司的自制設備的技術能力,以及未來新機型新產品對通用線原有設備和工序的影響。
5. 整流化VS.只排一列復數窗口。
我一直以為并行作業團隊協作的方式能提升效率和凝聚力,原田卻指出了這種方式不但不能提升效率,反而讓有能力者承擔了更多的工作量,掩蓋了能力弱者的固有問題反而讓問題越來越糟。為此,原田先生要求凡是“流的生產系統”應遵循三點:能知道各組的努力程度,能知道各產線的產量,并且能引導其改善,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對先進者的認可,對后進者的激勵,激發持續的干勁,源源不斷地完成改善。
6. 達成目標很重要,但更不要忘記達成目標的過程。
這句話來自大野耐一先生的訓誡:對數字盯得過緊,現場一定會有人只循著數字行動,以至于不管做什么只要完成目標就萬事大吉。而是要在每一天、每一天去修正異常和缺陷,或者減少流動化的制約條件,現場看到其努力的結果,而不是為了達成目標。這些訓誡完全更新了我們對目標和績效管理的認知和做法。
7.? 無法寫出來的非定期作業,就不必太堅持把它寫出來。
凡是寫出來的,就要嚴格遵守,即便如多一個WIP這樣的事也要嚴厲追究,放任不管就等于告訴大家別的事情也可以不用遵守,造成整個工作環境無法遵守標準作業,成為說謊的現場。
8.? 構建以產生附加價值的加工為主的制造現場。
物的四狀態(搬運/檢查/停滯/加工)我一般用于生產線作業分析,但原田老師將其擴展為看現場的方法和構筑“制造”系統的根本,試想所謂的制造不就是加工本身?所謂的增值不就是加工本身?所謂的流動性不就是通過減少停滯/檢查/搬運而實現加工的最大化嗎?
以上只是此次淺讀最大的感受,類似的觸動還有很多,所以更期待其他益友的分享,真正讓精益流行起來!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