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瓶頸,大家腦海第一反應可能會是最忙的機器,的確,瓶頸資源的產出直接決定了生產系統整體產出,因此瓶頸管理一直是生產管理者關注的焦點,但是你確定識別出的瓶頸是生產系統真正的瓶頸機器嗎?
目前很多瓶頸管理實踐應用,大都是事先設定一個識別指標,例如機器利用率、在制品數量、在制品排隊時間等,在生產系統運行一段時間后,通過收集生產過程中的數據,根據提出的識別指標對瓶頸進行識別,再針對識別出的瓶頸進行相應的資源追加投入或生產計劃調整。這種識別方式本質上是先識別瓶頸后利用瓶頸的邏輯,瓶頸利用即生產調度方案的求解。由于不同的調度方案對應不同的瓶頸機器,如果當前的生產調度方案不是最優的,那么識別出的瓶頸就不是生產系統真正的瓶頸,在此基礎上的改善和資源調整,只會使生產系統更加混亂,出現不如不改的結果。

其實,瓶頸識別與生產調度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相同的生產任務和機器能力如果采用不同的調度方案,對應的瓶頸機器可能不同。因此,正確的瓶頸識別首先要保證當前的調度方案或者生產計劃是最優的;另外,考慮到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復雜因素以及管理者的不同關注點,單一指標的瓶頸識別結果可能不夠全面客觀,所以,在保證生產調度方案最優的前提下,識別瓶頸機器時要根據企業當下關注的多個影響因素,采用多指標識別方法。
明確了瓶頸識別與生產調度之間的關系,瓶頸識別指標體系該如何建立呢?傳統瓶頸識別均是以機器負荷量為基礎處理得到的機器屬性,或者是該屬性的在制品外在表現形式為指標,因此,建立指標體系時,機器負荷量是首選屬性,負荷量最大的機器就是瓶頸。
當機器負荷相近時,就要考慮機器的設備利用率,設備利用率指單位時間內實際產量與理論產量之比,也可以用設備負荷量與設備完工時間(設備開始運行到設備停機時間)之比表示。在機器負荷相同的情況下,設備利用率越高的機器越有可能成為瓶頸機器。
當機器的負荷以及利用率都接近時,需要比較機器的平均活躍時間。機器平均活躍時間反映的是設備在單位時間段內的忙閑率,活躍時間越長,表示機器連續工作時間越長,停機次數少,更有可能是瓶頸。
機器負荷表示機器的凈工作量,是絕對屬性,設備利用率則考慮了機器的總工作時長,屬于相對屬性,平均活躍時間表示了機器在總工作時間內的忙閑均衡性,這三個指標組合已經看似完美,但實踐應用時指標權重值的求解結果表明,平均活躍時間指標的權重值普遍在0.8以上,個別案例甚至超過0.9,說明平均活躍時間指標在識別瓶頸時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考慮到有些機器雖然平均活躍時間比較短,即停機次數多,連續工作時間段數量多,但如果每次停機的時間很短,這種情況其實也可以認為是機器連續工作,為了減少此情況下活躍時間指標對瓶頸識別結果的影響,可以增加停機時間指標,平衡各指標權重,保證瓶頸識別結果的準確性。
至此,機器負荷、利用率、平均活躍時間、停機時間的組合就是一個可行的瓶頸識別指標體系,當然企業實踐應用中可根據自身關注的因素調整變更指標組合,下面介紹一個瓶頸識別方法的案例,首先是求解車間調度方案。

得到最優調度方案后,將工件加工序列輸入仿真模型,模擬最優調度方案下的各瓶頸識別指標值,再采用多屬性決策方法識別出瓶頸機器。 ?
傳統瓶頸識別方法更多的是一種事前計劃階段的瓶頸識別,文章所介紹的方法指標值需要在最優調度方案實施后才可得到,是實際生產過程中的瓶頸識別,這與精益生產先加速流動,暴露問題后再實施改善的理念一致。此方法與傳統方法的識別結果可能一致,但可以起到防錯效果,保證了瓶頸管理初期方向的準確性。
目前生產管理者對于瓶頸機器的管理原則普遍是100%利用,在靜態環境(各種生產因素確定)下這種管理理念是合理的,但當生產過程中存在干擾因素時,100%的瓶頸機器利用率是否是最高效的呢?下篇文章中與大家分享。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