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
在全球化的今天,每兩次經濟危機之間的間隔將越來越短。可見,即使本次危機將要過去,我們也不能高枕無憂,企業間的競爭也不會結束。因此,思考企業未來,未雨綢繆地進行精益管理將成為我們必然的選擇。精益管理通常包括整個供應鏈走向精益的過程,而不限于企業內部的精益生產。因此,研究和實踐容易被忽視的供應鏈前端的精益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供應商精益管理的意義。
在充分競爭的時代,客戶個性化需求及利潤空間的逐步趨窄,客觀要求企業必須將目光從個體企業內部生產過程的精益化,轉向產品生命周期中各個環節和整個供應鏈系統的精益化。通過精益管理提升供應鏈的品質、效率和交貨的競爭能力。
供應鏈是指商品需要經過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進行原料提供、產品生產和銷售而形成的一個鏈狀的供需過程。只有保證原料、零部件等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管理的高水準,才能保證最終產品的競爭力,滿足客戶的需求。由于對供應鏈的前后端固有的主觀認知,人們往往會忽視對供應鏈前端,即供方的關注和支持。事實上,關注和幫助供應商提升管理,對提升供應鏈競爭力是十分有效的。
第一,可以通過控制和改良供方原材料、零部件的品質水平,減少由于供方不良給最終產品品質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提高客戶對產品的滿意度。
第二,供方穩定的高品質還可以消除整個供貨過程中如退貨、修理等失敗成本的浪費,改善整個鏈條的盈利能力。
第三,可以提高整個供應鏈的反應速度,縮短交貨周期,更好地滿足客戶快捷交貨的要求。
第四,可以促進供需雙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繼而形成穩固的互利雙贏伙伴關系,這種關系會在共同面對危機時發揮重要作用。
(2)供應商管理中的誤區。
在一次總裁班課堂上,筆者談到企業必須擁有先進的供應鏈管理理念,并且通過在支付和管理上對供應商提供支持,與供應商建立互惠雙贏的伙伴關系。聽到這里,有學員指出,上一堂課程的老師剛剛教他們如何用供應商的錢賺錢。可見,關于供應商管理,人們還存在著很多認識誤區和錯誤做法。
第一,無節制壓低采購單價。在制造業成本構成中,原材料或零部件一般都占有很高的份額,企業高管對原材料或零部件成本予以關注,這本在情理之中。但是,管理者會不知不覺地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原材料或零部件的采購單價上,并期望通過無節制壓低供應商供貨價格,來提高自身成本競爭優勢。
無節制壓低采購單價的后果是嚴重的,供應商或者因為無利可圖而被迫停止供貨,更壞的情況是供應商為了生存而以次充好。
第二,太多審核監管,太少輔導支持。許多企業抱怨,供應商能力低下,品質、交貨等總是達不到要求。面對問題,許多管理者想到的是,通過加強審核監督,甚至采用重罰等手段來達到目的。至于對供應商實施輔導,幫助提升管理水平,仍沒有意識或少有作為。其結果是,供應商能力提升緩慢,考核和處罰還會增加供需雙方的不信任感,以至于出現相互推諉的現象。
第三,能拖欠貨款成了被獎賞的能力。有的企業以為,能夠拖欠貨款是采購經理值得稱道的能力,并以此來考核采購經理的工作績效。其結果是,企業想方設法拖欠貨款,還經常找茬(品質不良或交貨延遲等)不支付或少支付。這樣做的后果是企業信用和形象嚴重受損。筆者的一個企業家朋友就告訴筆者,他再也不想和國內某大牌企業做生意了,原因是對方不僅做事霸道,而且支付信用很差。
第四,供應商不行就換。在一些企業看來,更換供應商易如反掌,因為有太多的中小企業等著成為他們的供應商。在不斷更換供應商的過程中,這些企業確實能夠從中得到實惠。但是,這樣做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在供應鏈整體能力提升方面無所作為,缺乏積累,而且還會在企業信用和形象上遭受莫大的損失。
這些認識誤區和錯誤做法,不利于供應鏈整體能力的提升,會阻礙企業走向精益的進程。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