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和科技進步正在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其對制造業的影響成就了現在的“智能制造”熱,制造業也突然之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筆者無意否認“智能制造”對傳統制造業升級的積極作用,“智能制造”也一定可以拉動經濟增長,BUT,無論是宏觀政策的制定者還是企業主,必須認清,中國當前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引擎不應該是“智能制造”。不認清這一點,對于宏觀經濟而言,中國可能會錯失至少是延緩發展的良機,對于需要轉型的企業而言,有可能在轉型的路上發現“此路不通”。

制造在產業鏈中的位置
想認清這個問題首先要回到一個原點性問題:制造到底在產業鏈中的位置有多重要?我們知道,制造業一直被認為是產業中利潤率比較低的一環,當前國內在制造方面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產業鏈比較齊全且很多行業是一個開放的產業鏈,從而整體成本上仍然存在比較優勢。在未來的“積木式創新”的鏈條中,我們可以成為其中的一環,但是制造或許仍然無法成為整個產業的核心或制高點,產業的核心仍然在上游,在創意、創新、設計環節,尤其在產品普遍過剩、經濟娛樂化的今天,制造會仍然處在它一貫的位置。只有當它無法適應新的上游需求時,才被迫發生變化相應變化,你怎么能希望它成為舞臺的主角?德國和美國強調制造業的回歸,是因為德美在研發、設計、創新創意方面已經做到一定的程度,只是突然發現制造業并沒有當初想象的那么不重要,同時技術進步可能也逐漸具備讓制造業回歸的條件下提出來的。回到本文的標題,如果我們過度強調“智能制造”會怎樣?我們其實是將注意力放到了我們并不擅長且無法成為制高點的“制造”上,其帶來的結果還是制造業的“跟隨”戰略,最大的問題可能是錯失了本來屬于我們自己的發展機會。
長板理論
在當前開放的產業環境里,經濟發展全球化,長板理論得以體現。長板理論是說,當代的公司只需要有一塊足夠長的長板,以及一個有"完整的桶"的意識的管理者,就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補齊自己的短板。擁有長板可以整合資源或者為補短板贏得時間。這個競爭理論可以推廣到不同國家的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同國家的企業在參與全球競爭時應該攜帶自己的“長板”參與全球的競爭與合作。需要說明的是,新時代不是說短板理論不對了,短板理論仍然有效,只是廣泛的全球合作可以快速彌補短板而已,如果涉及到軍工或者保密等找不到合作方時,你會發現短板理論又起作用了,因此短板和長板需要辯證的看這個問題。
中國當前的優勢在哪里?
從宏觀上講,當前我們最大的優勢來自于我們擁有眾多的人口和龐大的消費市場,這是經濟增長的內在驅動因素,認識到這一點對國內企業思考轉型升級至關重要。中國擁有最重要的市場這個因素,同時在人才、資本等要素上逐步完善,因此能夠充分利用這些因素作為長板就有可能撬動全球的其他資源為其所用。

企業轉型升級與小米模式
具體到企業執行層面該如何思考呢?筆者認為應該仍然是創新驅動,具體體現為模式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重要的一點是,一切從用戶出發,研究用戶消費方式的轉變,從這個點出發規劃企業轉型升級的具體路徑。轉型是企業要認清自己在產業鏈中的位置以及隨著整個產業的變化需要做哪些調整,而升級是做出革新(技術、管理)以適應上游的需求變化。發揮自己的長板,讓全球資源為我所用。“小米模式”是模式創新和長板理論的代表,小米抓住了國內巨大的手機市場和變遷,以模式創新撬動了全球的產業資源,實現了產品的跨越和升級。想象一下,如果用傳統的思維創造一個小米這樣的公司需要多少年?近期小米表現似乎有點后勁不足,其實這也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小米在產品創新上還是與國外企業存在不小的差距,沒有利用長板贏得時間以快速彌補產品創新上的不足。但是做到這一點的確非常難,也不是短時間可以做到的,產品創新的競爭是漸變的,是系統化的工程,這一點后續再展開。
?
小結
?以上結合當前的經濟發展分析了制造在整個經濟活動中的位置以及國內的優勢分析,明確了“智能制造”僅僅是經濟活動中的一環,不同國家根據不同的情況對此所處的角度不同。國內企業過度強調鏈條的制造環節容易以偏概全且貽誤利用自身優勢整合全球資源的機會,值得警惕“智能制造”的思維盲區。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