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流的學校必然有一流的學生”,這句話在3月的“中國智造:工業4.0探索之旅”海外游學中,小歐是深深體會到了。中歐的32位學員中大部分都不太了解工業4.0,但他們總是能迅速從歐洲同行的實踐中發現值得借鑒的地方,他們拋出來的高質量問題也頻頻受到歐洲專家和同行的肯定。5天課程結束之后,小歐邀請部分學員請他們從自己的行業和企業角度談一談工業4.0。沒機會去歐洲看工業4.0的朋友們有福了,這一篇是真正的精華帖。
許進?美的集團冰箱事業部精益制作部總監
回歸制造,從心出發
在世界制造業格局中,大多數中國企業還處于工業2.0往3.0跨越的階段,少數行業已處于工業3.0,比如汽車、電子和部分家電示范工廠。我慶幸自己處于一個技術創新呈指數級發展的偉大年代,它往往不等你練好內功、補好短板,就邁入下一個快速發展階段,比如工業4.0。
美的集團2013年底就組織研討智能制造的課題,“以精益化、信息化、自動化為核心,打造柔性生產的智能化工廠”。本次美的組織了9個產品事業部的制造負責人,參加了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組織的“中國智造:工業4.0探索之旅”。中歐老師為大家準備了實戰性較強的課程培訓和工廠參觀。
通過課堂理論學習,我對于什么是工業4.0、工業4.0的德國模式和美國模式有了基本的認識。工業4.0的支柱之一就是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統CPS(Cyber-Physical System),將產品開發從物理世界投射到數字世界進行優化組合和數字VR驗證,再回到物理世界,開始產品和技術的實物開發,未來二十年內技術會改變所有行業。
同樣是工業4.0,德國和美國的側重點不同。德國是由制造業發起,軟件系統集成響應,體現在制造、物流和系統集成。美國是軟件和咨詢公司發起,強調大數據分析,關注信息系統集成和服務行業。簡單地說,德國工業4.0商業模式以制造裝備為主,美國則以服務為主。相比德國、美國工業4.0,中國的比較優勢是:政府更關注經濟,互聯網數字融合初具規模,注重從1到N創新的指數級發展(西方更注重從0到1的發明)。
對于熱炒的3D打印技術,教授的講課讓我們對它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3D打印的本質是一種加快開發的技術手段,提前驗證常規設備不能加工的零件,諸如中間鏤空、重量更輕的人體植入部件。但3D打印受制于現有的材料技術,目前可供打印的材料不到十種。
德國和歐洲工業4.0制造裝備業的一個重要基石是它們的隱形冠軍企業。這一次,我們參觀的HAVE液壓、maxon motor都是隱形冠軍的代表,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家族經營決策簡單,百年老店,專注于一兩個產品,成長為細分市場的全球冠軍,比如maxon motor為美國宇航局火星探測儀制作的驅動電機,使用環境AT是-140~470攝氏度。
另外,在這些企業,我們都聽到了“學徒制”這個詞,這些企業的負責人都以培養出優秀的技術工人為傲。例如,年滿16歲的德國年輕人,可以選擇兩條路,一條是上大學,另一條是成為學徒。學徒一邊讀書,一邊在企業實習,畢業以后就可以成為技術工人。他們不一定理論能力很強,但是實際操作水平很高,能滿足德國的生產需求。歐洲的技術工人收入高,社會地位也高,通過學徒制成為技術工人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也保證了歐洲的制造業能獲得源源不斷的技術人才,為歐洲的工業4.0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參觀寶馬工廠是最讓人難忘的經歷,智能生產這一方面自然不必多言,僅僅其中一個細節就讓人欽佩不已。同汽車其他關鍵零部件相比,汽車座椅是低附加值零部件,大多數企業都會把座椅生產的環節外包,但由于座椅和用戶直接交互頻度高,座椅好壞直接影響用戶體驗,稍有不好就會引起抱怨,所以BMW收回座椅外包,改為自制,便于掌握第一手的用戶體驗數據。
面對撲面而來的工業4.0和智能制造,整個制造業,尤其是中小民營企業在積極擁抱之后,普遍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焦慮。蜂擁而至的熱詞:大數據、云、3D打印、VR、AI、工業物聯網、仿真、智能工廠、機器人、自動化、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等。于是很多人覺得工業4.0的應用場景就是自動化、無人化和信息化,游學期間不斷有同學提問:我的工廠是不是要全部用機器人替代,替代后如何解決產品標準化和成本上升?既然未來的創新更多的是基于互聯網+系統應用集成(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的拿來主義),那我們還有無必要投入技術研發?一講到大數據和云,作為制造業的工廠,是不是要上一整套信息系統:PLC、HMI、TIA、MES、PLM、VRD、ALM、SCI,如果沒有這些系統,還能叫工業4.0嗎?
其實授課告訴我們:商業模式引領未來,而不是技術引領。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決定如何使用技術,新技術只是用來創新的一種工具,不要懼怕。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不是適者生存,而是快行動和冒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企業存在的價值就是為用戶創造價值和提供解決方案,對于用戶來說,螺釘是用人工裝配,還是機器人裝配的,就價值而言沒有區別(前提是這個螺釘不是特種螺釘、必須使用機器人)。作為企業來說,不忘初心,不偏離自己的商業價值,主動擁抱工業4.0,設計好適合自己的智能化制造應用場景,熟練使用工業4.0的技術手段,持續為用戶創造價值和提供最佳解決方案!
張偉翔 ?上海悅翔實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工業4.0的實現基于技術的不斷升級
就目前而言,工業4.0還處于概念形成期,各個國家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試圖建立工業4.0的標準,在德國叫“i40”,在美國叫“Internet of things”,在中國就叫做“中國制造2025”,但不管叫什么名字,基本的方向還是一致的,即通過新的能源技術、物流技術和信息技術,提升制造業的水平,從而實現從生產到消費的第四次飛躍。
工業4.0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因此,各個國家都在試圖在這方面取得領先地位,從而利用先發優勢占據有利位置。
工業4.0也并不是一個高深莫測的新名詞。此次在德國,我看到很多企業默默地在這方面進行了很多的嘗試,包括數字化,信息化,以及物聯網的工作,但并沒有像之前國內所宣傳的那樣動輒冠以“工業4.0”的名號。工業4.0應該是一個不斷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工業4.0和3.0之間也沒有很清晰的界定。這個發展也是基于現有的技術,綜合現有可行的技術而創造出新的東西來。
這些深刻的變化之所以正在變為現實,也依賴于客觀條件的不斷成熟,隨著科技發展的加速,先進技術的不斷普及,成本不斷下降,使得新科技的產業化變得越來越迅速。例如無線射頻芯片身份識別技術(RFID),識別標簽的價格從最初的幾美元一路跌到如今的區區幾美分,伴隨而至的即是RFID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大規模運用。新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和降低成本,也使得技術融合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讓我們在解決新問題、開發新需求的時候有了比以往更加豐富的選擇,從而具有更強的靈活性。
在這次對德國和瑞士企業的參訪中,不少企業在被問到持續技術創新的動力是什么的時候,大多以管理需要、業務導向、利潤追求和滿足客戶作為回答。但以我的理解,創新的驅動力應該不僅僅是業務導向這么簡單。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創新是解決經營問題,甩開競爭對手的最有力的武器,但是,大量涌現的新發明和唾手可得的新技術也催生了一大批創新的公司在利用現有的新技術不斷地開發新的應用場景,融合、創造,產生新一輪的爆發,在這里,他們的驅動力也許不是為了利潤壓力,而是為了創造、開發,有時甚至于是為了“好玩”!
增材制造的路途還很遙遠,這次看到的增材制造主要還是用在研究所和一些高端小批量產品的制造中,究其原因是這項技術在原材料、成型過程等方面的技術還沒有突破,成本過高,所以暫時阻礙了它的大規模應用。但是,就如同那些不斷升級而且已經產業化的新技術一樣,增材制造也必將會隨著技術的演進和成本的下降而被大范圍采用。因為它滿足了極致個性化定制的需求,也做到了原材料最大程度的利用。更重要的是,它將會重新定義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邊界,讓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再位于價值鏈的兩端,而是相互融合,合作共享。到那時,智能制造也將邁上一個新臺階。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世界將會變得越來越透明,人們獲得有價值信息的方式也會變得越來越便捷高效,因此,在將來,商業模式也將由此而產生深刻的變化。共享、聯網、動態、靈活、分散,這些將是新的合作模式的關鍵詞。隨著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邊界進一步模糊,單位產品的邊際成本不斷降低,新生一代將會接過共享經濟的大旗,創造出全新的產銷合作模式。
回到工業4.0,在德國和瑞士參訪期間,我了解到,很多企業對工業4.0產生的注解是:1. 實現客戶定制化的需求;2. 可以以最優的成本提供服務;3. 更靈活地面對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除此以外,如果將它放在更大的范圍去觀察的話,綜合美國的物聯網路線,則可以說這樣的變革是為了滿足新生一代的社會化、共享的消費和生產習慣,為了滿足他們追求個性,崇尚自由,樂于分享的生活方式。
張小冬 ?蘇州明善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創始合伙人/總經理
抓住工業4.0,實現中小制造業跨越式發展
工業4.0戰略最早由德國提出,是當今全球制造業領域最熱門的話題。春寒料峭的三月,我們有幸參加了由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忻榕教授帶隊的“中國智造:工業4.0海外游學”,參訪了德國、瑞士兩國先進制造業的代表企業,系統地了解了工業4.0在歐美主要發達國家的戰略規劃及發展現狀,強大的政府投入和大企業參與的局面,保證了其工業4.0戰略的順利實施,并于正在開始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確立本國的產業競爭優勢。
回顧中國制造業,我們的規模早已位列世界第一,擁有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門類,但如何面對全球化下的產業競爭、工業變革、信息融合趨勢,確立屬于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是當下最需要我們思考和應對的問題。
本人專業從事PE、VC投資多年,作為一家大型國有投資集團的創始人,見證了幾十家被投資企業從小到大、直至成為公眾公司的發展歷程。集團成立至今,已有34家被投資企業順利登陸資本市場,因為長三角是中國制造業最為發達、配套最為齊全的地區,因此我們的主要投資方向都屬于先進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工業4.0范疇。這些上市公司,部分代表了中國中小制造業的先進水平和發展方向。對比這些上市公司,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制造業的整體水平還基本處在工業3.0階段,與德國制造業的先進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
與此同時,危機與挑戰中也蘊含著發展的機遇。工業4.0的核心將是綜合分析和利用數據,有效的分析和高效地利用大數據將是未來商業模式的關鍵。中國中小制造業在大數據的收集、分析、綜合利用方面應該抓住機遇,構建未來新的商業模式,縮小與歐洲工業強國的差距。
2015年,我們投資了一家新能源企業,公司業務主要集中在海外,尤其是澳大利亞。企業自2014年開始,建立自己的大數據采集、分析、應用系統,并將其充分運用于產品銷售與售后服務。
可以說,在中國制造業低成本優勢喪失、生產組織方式傳統、研發投入不足的“內憂外患”的局面下,這樣的企業代表著中國未來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是中國制造2025的希望所在。高研發投入、注重大數據的綜合分析和利用、數字化的產品和服務、創新的商業模式等都是工業4.0時代企業確立競爭優勢的顯著特征。
我相信,必將有更多的中國優秀中小企業家看到并掌握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到來的脈搏,抓住時代變革的機遇,實現中國中小企業向工業4.0時代轉變,實現中國制造業跨越式的發展。
李華輪 ?上海朱雀股權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兼總經理
工業4.0正在塑造全球市場
工業4.0,基于人類、計算、自動化、人工智能、增材制造以及多種集成通信技術和平臺之間的一種新的交互方式,或者只是以數字融合為基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前站,我們不知道它起將發展到哪里,但我們知道方向。
隨著信息技術逐漸變成一個行業,它在重塑自身的時候,也在重塑全球市場。未來,我們每一個人必須面對,有些人會受收到眷顧,而另一些人會被遺忘,出現很多創業機會同時也會有大量人失業,人做什么?人的意義何在?傳統企業如何舍棄?是否需要扔掉固定資產?就像象過去的鋼鐵工業一樣扔掉固定資產?
全球化、平臺化、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對社會經濟制度也會有非常大的影響,新的商業模式也許會主宰世界?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