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推出工業4.0戰略,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熱潮,這對于仍需惡補工業3.0甚至2.0的中國制造業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
相比于國外成熟的市場和工業體系,中國制造業目前仍面臨效率低下和產能過剩等低端桎梏難以擺脫。困境面前該如何尋找“彎道超車”的機會?除了我們的有廣闊的市場能引來鳳凰筑巢,我們有天量的外匯資本可支撐去海外尋找投資機會,更重要的是,中國制造仍需調動自身的創新基因和動力投入。
工業4.0帶動全球制造業升級,中國迎來更嚴峻挑戰
廣州蘿崗,華南地區新興的現代制造產業基地,也是中國制造業的一處縮影。
早晨8點半,明珞裝備的創始人、董事長姚維兵就開始接待第一批到訪的投資人,他的公司是高端智能裝備供應商,乘著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東風,已經走到上市前的C輪融資。
“今年我們要做一個‘模擬工廠’,另外還在談‘智能倉儲’的搭建,還會再拉一條自動化流水線,讓原本300個小時的裝機時間縮短為30個小時”,姚維兵講的這個故事與“工業4.0”有關,投資人聽了興趣盎然。
中國產業界刮起的工業4.0之風,最早是從德國吹來的。2011年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工業4.0概念被正式提出,也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工業革命(即工業3.0)的特征是自動化,工業4.0實際上就是自動化與互聯網上的大數據的結合,變成全新的智能化制造的系統”,蔡洪平告訴網易財經。這位被冠以“首富園丁”、“中國民企海外上市之父”的投資銀行家,因擔任德意志銀行投資銀行部主席近十年,最早接觸到德國的工業4.0概念,并將其引入國內。
德國制造業巨擘博世集團也給網易財經描繪了工業4.0時代的景象:“意味著將建成一個基于工業價值鏈的網絡,機器設備、倉儲系統以及制造設施被置于同一平臺,共同形成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在生產環境中,該信息物理系統中的設施共同作用,完成交換信息、觸發流程以及自動控制等功能。最終實現整個價值鏈上,從供應商到客戶的人、機、物全部聯結起來”。
業界普遍認為,以智能化為特征的工業4.0時代,將會在最大限度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實現人類工業史上第四次飛躍。
德國將工業4.0上升到國家戰略,聯邦政府投入2億歐元將其全面部署展開。而到企業層面,博世集團則主動成為工業4.0戰略的踐行者之一,其董事會主席沃爾克馬爾?鄧納爾在3月份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介紹,博世集團已在全球超過250家工廠推廣實驗工業4.0。
具體操作的路線圖是“第一階段將設備、物料、人員互聯,實時監控,集成工廠生產、物料、辦公等系統;第二階段對基于對象的數據,如測試、物流、倉庫等數據實現統一的虛擬化管理;第三階段對海量生產數據挖掘、處理和分析,不斷改造、優化生產,提高生產力和資源利用率”,博世軟件創新中國區市場銷售總監王建國將告訴網易財經。
工業4.0也打開了人類未來生活的想象空間,“比如說你補一顆牙齒,只需對著牙床拍個片子,自動三維掃描上傳,醫生通過網絡實時讀取數據,機器3D打印,不用多久物聯網就會把一顆一模一樣的牙齒送到你家里來了”,蔡洪平給網易財經描繪道。
但是銀幣的另一面,是那些被擋在工業4.0門外的制造業將毫無競爭力,更嚴重的說法是,將遭遇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不僅德國,目前穩居世界工業第一梯隊的美、日、法等發達國家,都在打起十二分精神,舉著“再工業化”、“再興戰略”等類似大旗,趕在通往工業4.0的道路上,繼續保持產業優勢,避免被洗牌出局是它們的訴求。
而對于一直以來盤踞在全球制造產業鏈的中低端,過度依靠成本優勢、大而不強的中國制造業來說,意味著更嚴峻的挑戰。
“中國制造業目前已經非常的困難,成本已經跟美國差不多了,如果美國推動工業4.0,成本再下降40%,我們哪還有競爭機會!以德國跟英國為例,他們的成本目前比我們高10%—20%左右,只要推動工業4.0,他們的成本將比我們中國低很多,那我們中國還有希望嗎!因此只要工業4.0在全球鋪開,中國制造業將全線崩潰、解體,我們不但沒有成本優勢,反而有成本的劣勢”,經濟學家郎咸平在其作品《郎咸平說:蕭條下的希望》中如此闡述。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