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精益實踐在中國3》有感
精益的五項基本原則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始終以客戶價值為牽引,持續拉動并不斷消除價值流過程中的浪費,就能取得改善和進步,逐步向盡善盡美的狀態趨近。精益的核心,是希望用更小的投入獲得更大的客戶價值,不斷提高組織效率。這個思想對不少企業而言是非常有價值的。但在現實情況下,我們發現,很多企業都想引入和推行精益,卻往往很難持續,這是為什么?
是因為精益本身的理論存在缺陷么?不是。精益發展至今,無論是從思想層面還是具體工具方法層面,都已經非常成熟,從這個角度而言,推行精益是“簡單”的。但是,要想持續推進精益,本質上是要讓員工習慣精益的思維方式,并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加以應用。而這一點,才是持續推進精益最大的難點——精益實際上已經上升為一場組織的變革。
在企業里推行變革,一般要從三個層次著手。第一個層次,我們叫它“問題層”。任何一場變革,都會有一個明確針對的問題點或者目的,正如幾十米之外的箭靶,我們希望找到一套新的方法射中它,這是變革最直接的目的,也是最容易看到的層次。如果你的新方法無法有效解決問題,變革注定會失敗。第二個層次,叫“變革層”。華為的任正非曾經說過,變革的實質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所以任何的變革,都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必然會面臨巨大的阻力,其推進過程本身就需要精心地設計和策劃,并謹慎控制每一個關鍵過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第三個層次叫“心智層”,是說變革要想持續下去,必須改變參與變革人員的心智模式,從封閉、防御到開放、擁抱。群體動力學告訴我們,人類希望追求并形成穩定的秩序,從而在其中獲得安全感。所以對于變革的抵觸,實是人性使然。如何幫助員工從內心真正接受和擁抱變革,是變革持續必須重點關注的因素。
如果我們用這三個層次來分析,很容易找到精益難以持續的原因。精益從業人員,在問題層非常厲害。精益的各種方法、工具非常成熟,因此精益人員可以很快識別問題(通過現場觀察與可視化)、分析根因、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這也是企業精益人員很“舒適”的區域。但在變革層和心智層,并非精益從業人員之擅長。按照約翰科特提出的變革路徑,如何跳出一個個的“問題”,著眼整體,去營造企業的緊迫感?如何拉動公司高層協同各方資源,組建有力的變革領導團隊?如何設計變革的愿景目標并將其有效傳遞和解讀給不同層次的員工?如何獲得實際的授權快速展開行動?如何快速獲得短期效果(quick?win)以獲得下一步變革所需的動力和支持?如何將變革和公司文化有效地融合?如何調節員工的心智模式?要想很好地把握這些環節,單靠精益的方法論是不夠的,還需要戰略經營、組織發展、人力資源等多領域的能力和經驗支撐,這對于精益從業人員,特別是習慣于呆在“舒適區”的精益從業人員,是能力上的巨大挑戰。做不到這些點,精益的變革自然很難持續。
通讀《精益實踐在中國3》中不同行業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能持續推進精益的企業,絕非僅在問題層著力,而是從問題層、變革層、心智層三個層面綜合發力。無論是中集、Y客車還是西貝、中醫院,都只是將問題作為引導組織緊迫感的環節之一,或者通過快速解決問題營造更穩定和持久的組織變革基礎。同時,在取得階段性成果后,迅速將精益的變革與組織的人才發展、企業文化緊密結合,將精益從單一功能塊的工作,上升到組織整體的管理系統,以獲得企業領導層和資源上更大的支撐。研究和學習這些優秀企業的成功實踐,對于分析自身所在企業的問題,設計穩健的變革路徑,更為系統地推進變革大有裨益。而展示優秀企業的成功實踐案例,推動精益從業人員分析其中的關鍵成功因素,總結出藏在背后的致勝道理和套路,反哺于自身的精益改善,并在實踐中檢驗和優化——這個正向循環和引導,正是《精益實踐在中國》系列的初衷和期望,也是精益思想的現實體現和具體實踐。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