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是評價生產活動有效性的尺度。效率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人的效率可以通過“生產數量/人數”標示。一般要提高效率,可以通過增加機器的臺數和人數來增加作為分子的生產數量。
比如,10個人在生產1000個某種產品時,我們要將其生產效率提高20%,有兩種方法可以考慮。第一種方法比較容易,即通過增加機器的臺數和人數來提高效率。另一種方法是通過減少人數改善生產方式,從而提高效率。
但是顧客需要的的產品數量為1000個時,提高效率生產1000個以上的產品就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即使提高計算上的效率,可只是增加了與銷售無關的生產量,這可以看作是一種表面效率。
另一方面,如果用8個人相同的時間就能生產1000個這樣的產品,顯然,效率提高了20%。用現有的8個人和設備生產出原本10個人才能做出來的產品數量,實際上是降低了成本,這才叫真正的效率。
在經濟高度增長和銷售不斷增長的時期,在成長的光芒下很難發現浪費,在管理不善的企業中也很難發現浪費。引起這種生產過剩的浪費的原因之一就是無視顧客需求數量,任意提高生產數量的表面效率。
在制造現場,員工的動作有創造價值和不創造價值之分,通過增加勞動強度和延長勞動時間的做法;沒有結構化的會議、沒有數據支撐的管理等等,并不能提高勞動效率。努力改善消除不創造價值的工作是人性化的管理表現,只有這樣,效率才能提高。提高效率和強化勞動不同。
精益生產的核心在于降低成本,高效的協同、柔性的制造、少人化的作業、穩定的品質,集中體現在企業物料均衡且精準的流動,帶來周轉率的提升和庫存成本的降低,應將縮短制程周期、降低庫存作為核心考核指標,提升真正的效率。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