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分析的PM所代表的意義并非預防保養或生產保養的PM。P有現象、物理兩方面的意義,M代表機構、設備(機器)、人員、材料、方法的意義。
PM分析是一種在長期的實踐經驗里,整理出并改善企業在一般要因分析時的問題點而得出的定義,PM分析就是把不合理的慢性化現象,從原理原則方面去做物理上的分析,以明確現象的思考方法。另一種說法,PM分析是為了完全消除不合理的慢性化現象;為了重新檢討原因而推行要因分析;把所有的缺陷全部找出;是一種分析性、系統性的思考方法。
在此要強調的是,PM分析不僅是改善的手法,也是對物的看法和思考的方法。
步驟一:現象的明確化
正確了解現象是先決條件,從現象的發現方式、狀態、發生部位、機器間的差異等來仔細分析,如果分類不正確,會有重大錯誤的危險。
步驟二:現象的物理分析
是指現象本身在物理的觀點上具有何種意義,所有的現象都以原理原則來解釋。
步驟三:現象的成立條件
從原理原則方面來檢討現象的成立條件。如果具備這些條件,一定對發生的現象要加以整理。一般而言,這些成立條件往往整理的不完全,某些條件與對策雖然考慮了,但另一些條件卻完全沒有考慮,以至于無法降低損失。
步驟四:檢討與設備、材料、方法的關聯性
檢討設備各條件與設備、工具、材料、作業方法的關聯性并列出要因。為滿足條件的成立,會有什么要因影響,把認為有因果關系的要因列舉出來。如果是設備就要細分到構成的零件,有時候各要因對成立條件會重復影響。
步驟五:調查方法的檢討
針對各要因條件具體的調查方法、測定方法、調查范圍、基準面的取法、調查項目等。
步驟六:找出不合理的地方
從各調查項目中找出不合理的地方,這個時候要注意的不是依照從前的看法、判斷基準,而是依照原來的應有狀態、微缺陷的觀點來找出不合理的地方。
步驟七:制定改善對策
根據各不合理的地方制定改善的有效對策。
本文為冠卓咨詢原創文字作品,任何人或組織不得對本文進行篡改,轉載或以盈利為目的行為,一經發現,將負法律責任。